Translate

Monday, July 17, 2017

Laos 寮國時光之旅

寮國 (Laos) 這個國家,你一定聽說過,但或許也就僅只於此。沒有泰國曼谷的熱鬧與應有盡有,沒有越南胡志明市的風情萬種,沒有柬埔寨吳哥窟的盛名顯赫;寮國,一如她的地理位置,中庸低調,不痛不癢。也大概因為這種安貧樂道的性格,成就這種淡淡似是流水的生活氛圍。

寮國,又稱老撾;二次大戰期間,曾被日本侵略;日本撤兵後,宣佈獨立,復又被法國入侵。1953年,寮國宣佈獨立,後爆發內戰,直至1975年,寮人民民主共和國(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正式成立,簡稱寮國。這個內陸國家,西北接壤中國、緬甸,西面與泰國為鄰,東面為越南、南面為柬埔寨,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家。持香港特區護照,可辦落地簽證,費用約30美元。不算貴。落入一帶一路的發展藍圖後,來到寮國的中國商人一年比一年多。再過幾年,不知又是什麼光景?


永珍,舊時光


首都永珍,又稱萬象,沒有作為一個首都應該有的繁華與先進,街道與樓房灰濛濛的,空氣質素也不好,濃濁低迷,在街上走一會兒,眼睛就會被刺激得要流淚。街道兩旁是外露的、凌亂的電線與電線桿,在天空勾勒不同的風景。路邊的小攤檔陳設簡陋,服務人員、販子都以緩慢的頻率工作,整個國家彷彿沉浸在六、七十年代的舊時光。寮國人都曬得黑黑的,臉上總是掛著好看的笑容。當地人說話的聲線,總是輕輕柔柔的,每個字的尾音,好像都掛著上翹的尾巴。聽著,心裡就覺得歡快。

永珍的市內其實沒有什麼好看,人多車也多,要觀光,不如跑到市郊的 Buddha Park 去。Buddha Park 建於1958年,園內基本上只有寮國的簡單標示。旅人如我,沒有導遊,只能用猜想用感覺,去參悟箇中玄機。公園內有超過二百尊佛像與印度教雕塑;雕像以水泥塑造,看起來很有歷史感,其實也就不過建成幾十年吧。園內有一個雕像名叫 ChanthakadSountaven or Kob Kin Deuan。意謂「青蛙吃月」。大概就是說著日、夜交替或月蝕之類的故事吧。(又其實,怎麼看都看不出那是青蛙⋯⋯);也有的雕像,腳下踏著一個個骷髏頭,表達著藝術家對死亡的看法。至於園內最矚目的,一定是那個高約6米的巨型英泥南瓜雕塑,據說代表三個境界:地獄、人間與天堂。從血盆大口俯身進入,裡面是黑黑的,有一道窄窄的樓梯,往上爬中間會經過一個昏暗的空間,裡面橫七豎八地放著不同的雕塑;因為沒有燈光,就靠小窗口和手機透微弱的光線來照明,感覺有點可怕。樓梯爬到盡頭就是可以俯瞰整個 Buddha Park 的地方。那天,剛從樓梯爬上去,腳下一滑,差點就要掉下去了。嚇死。看夠了,就沿著來時路離開,就這樣子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

永珍最不能錯過的,還有Pha That Luang ,它是寮國的重要地標,甚至可說是國家的象徵。由金萡覆蓋的Pha That Luang據說最早建於3 世紀,經過多次戰亂摧殘,幸好經過多次修葺重建,仍然可以保留原有風味。由於建築物處處能反映寮國文化,所以被認定是寮國的象徵。藍天綠草金殿,Pha That Luang的肅穆氣氛,在這樣的氛圍下,反而顯得平易近人。

離開永珍,我最愛的是 Luang Prabang。中文譯名龍坡邦,又或譯為琅勃拉邦。龍坡邦有一種平和的魅力,是一個適宜找個好旅館,每天睡到自然醒,外出逛逛,又回去睡個午覺的度假好地方。說度假也好像不很對,說是洗滌心靈可能更合適。雞蛋花隨處可見那可是寮國的國花呢,連Lao Airline都用上這種花做商標。翳悶的空氣下,還好滲雜這種淡淡的清香。


龍坡邦,時間如靜止的空氣


龍坡邦位於寮國北部,於199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來到古都龍坡邦,縱然不是佛教徒,也不妨親身參與和尚化緣。早上五時多出門,往和尚會走過的路線走去。沿路都是早起的遊客,也有當地善信,我們跪在預先準備好的墊子上,把熟糯米與熟雞蛋放進和尚的籃子,注意手不要碰到對方的籃子。這代表一個施、受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尊重的場合,所以即使拍照是許可的,也請不要妨礙化緣隊伍的前進

龍坡邦有33個寺廟,亂走都總會遇上一兩個。寺廟內的佛像,神態各異,但都帶著微笑。看著微笑的佛,彷彿就把內心的擔子卸下了一半。對歷史文化有興趣,千萬不要錯過Royal Palace Museum。博物館前身是皇宮,結合法式風情與傳統寮國文化建構而成;當1975年共產黨成為權力中心時,就把皇室成員送去勞改;皇宮後來改為博物館,於1995年開始對公眾開放。進入博物館前要脫去鞋子,以示尊敬。館內不許攝影。喜歡吃法國菜的,來龍坡邦就沒有錯了。由於曾受法國統治,這裡的法國菜做得蠻地道,相較於香港吃到的不遑多讓,但價錢卻便宜一大截。飲飽食醉,就逛逛夜市也是不錯的消磨時間方法。但是原來所謂的夜市,小販九時多十時就陸續收拾,預備收工!那麼他們的夜市是幾點開始的呢?大概下午五時多,就會看到小販開始搭起簡陋的帳篷,那就是他們做生意的地方了。逛夜市,殺價大概也是當中的樂趣。小販開價,你讓他便宜大概三份之一的價錢,還是可以的;想要再多的折扣,就有點難度了。討價還價的時候,記得要臉帶笑容,一般比較容易成事。小販一般不諳英語,一般都是在計算機按出數字。每一檔的價錢其實都差不多。

了解過寮國的歷史文化,飲飽食醉之餘,別錯過她的戶外好風光。龍坡邦市郊有個很受老外歡迎的地方,位於大片森林之中,叫Kuang Si。距離市中心約30km,可以租車或坐tuk tuk 前往。車開著,路尚算平坦,沿路看見一些簡陋的房舍,我猜那都是民居吧?Kuang Si有大小不一的瀑布,在天氣那麼炎熱的寮國,穿上泳裝跳進水裡,是度過午後時光的最好方式。除了在瀑布暢泳,你還可以探望一眾黑熊。

來到 Kuang Si Waterfall Park,付了約港幣20元入場費,開步走不遠,就是黑熊保育中心。根據資料記載,2003年,有3隻年幼小熊在龍坡邦被政府部門救出,Free The Bears 組織獲邀幫忙,並從此跟當地相關部門(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s 及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Culture and Tourism)合作,致力保護從寮國獲救的黑熊。這些黑熊都是從非法販賣野生動物的行動中獲救出來的。每頭黑熊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貪吃的,有需要獨處空間的。剛巧碰上餵養時間,飼養員分發食物給黑熊。看著黑熊對飼養員、對食物的不同反應,有高效率搶吃的,有繼續慵懶地躺在樹蔭下的,有繼續在水池嬉水的,對多見高樓大廈少見野生動物的城市人來說,還真是滿有趣味的。

這裡的黑熊,在開闢出來的林中放養,環境算寬敞和舒適,極目所見,環境也算衛生妥當。相信Free The Bears組織下了不少功夫。那裡有紀念品店,收益據說用於救助黑熊。你也可以瀏覽Free The Bears 網頁,了解更多這個動物保育組織的工作或捐款:http://www.freethebears.org/

寮國,在龍坡邦,時間彷彿以一種神秘的方式運作;一天很漫長,一天也很短暫;隨便亂走,甚至什麼也不做,一不留神,已經是午後。








Amazon Rainforest in 7 days 在亞馬遜熱帶雨林當七天野人

亞馬遜熱帶雨林,位於南美洲的亞馬遜盆地,與世隔絕,覆蓋多過國家,包括秘魯、巴西、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八個國家,貫穿其中的,就是亞馬遜河。亞馬遜河流域,生機盎然,是動植物學家的寶庫,因為在雨林中一公頃的土地,物種的多樣化已遠遠超過歐洲。巴西在八個國家中,所佔的熱帶雨林面積最廣,不過旅費也最貴,而我也沒有打算到巴西去,就決定從秘魯進入亞馬遜。

從秘魯進入亞馬遜熱帶雨林,一般可以由三個地方進入,分別是Iquitos、Puerto Maldonado 以及 Manu National Park。Iquitos 我覺得觀光的味道最濃,而且地點與我的行程不符;Puerto Maldonado 與 Manu National Park 相較之下,我比較喜歡Manu National Park 的部份,於是在抵達Cusco (庫斯科)之後,就著手挑選合適的導覽團。Manu National Park 佔地20,000平方公里,分為三部份,包括佔公園範圍80%的 zona natural,這個部份基本只對獲授權人士開放;另外一個區域,是zona reservada,這個範圍內可以作受約束的學術研究與旅遊業;至於最後要說的部份,就是位於國家公園的東南部份的 zona cultural ,大部份遊客都會進入這部份的國家公園範圍。一般來說,如果時間不多,遊客會挑選五天的行程,進入到的部份就是這個zona cultural 。如果想看得更深入,就要預留多點時間,例如參加七天團,才可以進入zona reservada部份,而進入這部份更需要先持有有效黃熱病針紙。對了,進入亞馬遜熱帶雨林,都需要由合資格的導遊帶領,是不可以自由行的啊,這個除了是為了保護雨林的環境,同時也是為著遊客的安全呢,畢竟偌大的雨林,無奇不有!

在Cusco ,有大大小小的旅行社,可以幫遊客安排亞馬遜導賞團,而且一般都會以導遊是亞馬遜土生來作招徠,費用由數百美金都二、三千元美金不等。比較過幾間旅行社的行程,老實說都大同小異,其實最重要都是負責帶你的導遊,還有是心態。我比較喜歡對大自然干擾最少的生態團,不需要豪華的住宿(熱帶雨林中也其實沒有奢華可言),最後挑選了一間價錢合理,口碑不俗的旅行社Pantiacolla,參加的是七天團,團費大約是一千多美元,一日三餐、乾淨食水、全程交通都包含了,然後我就抱著對亞馬遜熱帶雨林的一份未知而期待著行程的來臨。


摸黑出發


行程第一天,摸黑於清晨時份由Cusco 坐旅遊巴出發,穿越安第斯山。8小時的車程,會先在富殖民地色彩的Paucartambo 村落停車參觀。Paucartambo很寧靜,不過聽說每年在Virgen del Carman festival 時就會擠滿了遊人。

行程繼續,一路上走走停停,沿公路行至Manu Biosphere 的最高點 (達4,000米高的山頭),然後慢慢往下到達 cloud forest 。我的森林初體驗:在林中隱蔽角落,偷看美麗的cock-of-the-rock雄鳥表演跳求偶舞!夜晚入住林中簡約的小屋,要開始習慣早睡早起,節約能源,蟲聲為伴的生活了。由於早起又車程長,加上要適應炎熱潮濕的氣候,實在累垮了,沒有任何不適應,不一會兒就入睡了。噢,忘了說,跟我同團的,是一個印度男與德國男,加上土著女導遊,一行四人成為這七天最緊密的隊友。

第二天,清晨時份草草吃過早餐,就由一千多米高的Cloud Forest 坐小旅遊巴進入熱帶低地去。車子在小村落Atalaya停下,我們在這裡換乘電池驅動的小船, 正式踏進Manu River。船程大約5小時,由 Alto Madre de Dios River 航行到 Boca Manu 去。行程中途滙合參加九天團的團友與導遊,一起探索亞馬遜河去。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在熱帶雨林中過夜,晚上是一片絕對的黑暗。印象最深刻的是從睡房走向吃飯的地點的一段路,周圍是很吵很吵的蟲聲,是無邊的黑暗。亮著手電筒找路,飛蟲都聚集在光源上。我其實對飛蟲感到有點厭煩,關上電筒又覺得路太黑,怕一腳不知踏上什麼去。那段路我覺得很漫長,很孤獨;後來聽到了團友們的人聲,我忽然有文明多好、人聲多好的感歎!飯後,到空曠的地方走走,我習慣性地抬頭看天,在雨林中,潮濕雲厚,能夠看到的星星不多。突然一道閃電劃破長空,很低很近很光亮。團友說,我們看閃電去!於是我又亮著我的手電筒,大踏步探險去。一邊走一邊聊,我跟團友說,這是我第一次在絕對的黑暗中生活。不來到這裡,不知道原來黑暗中帶著的未知,如此讓人恐懼。團友說,把電筒關上吧,眼睛能夠適應黑暗。我有點猶豫,最終還是咬咬牙,把電筒關上,在原地站了一會兒,再開步走。害怕的時候,再亮著電筒,感覺可以了,又把電筒關上。開開關關,走走停停;學習擁抱黑暗,是我的人生課題。


原始生活


第三天,清晨四時多吃早餐,五時天剛亮就要開船去。這天會開六小時的船,駛進行程重點,zona reservada部份去。這一次,會在這裡待上兩天,到訪兩個湖泊:Lake Salvador 與 Lake Otorongo,會深入林中探秘,尋找湖中的caiman 鱷魚 (短吻鱷之一),幸運的話,也會在湖上遇上瀕危的 giant otters (大水獺)家庭;爬上高四十米的巨樹,俯瞰整個熱帶雨林⋯⋯光聽導遊說說行程,就教人滿心期待。午餐後,就跟著導遊出發,一直由下午三時走到晚上七時多才回到營地,人幾乎虛脫。在雨林中,夜色好像來得特別早,我們一行數人,由船夫輕輕撐著艇,拼息在湖中尋找caiman 鱷魚的綜影。我們盡量不動聲色,習慣夜行的導遊一眼關七,不一會兒就找到目標物。我們城市人實在不慣在黑暗中行動,不過只要用電筒往鱷魚的藏身地一照,就看到一雙雙在黑暗裡閃爍的紅眼睛。鱷魚一動不動,似乎對我們的打擾不以為然。當然我們也只是稍稍亮了一亮電筒,盡量對野生動物不作打擾。我們輕聲說話,也盡量不作大動作,氣氛好緊張。我不會游泳,在艇上不禁想,掉下去會怎麼辦。我也實在無法幻想自己一個人流落亞馬遜熱帶雨林。看過鱷魚,我們一行人在林中緩緩走回營地。我們像行軍一樣,前後包抄分別是導遊與船夫,團友走在中間以保安全。我們一路上走走停停,遇到有趣的東西,例如大蜘蛛呀罕見的大蝴蝶呀之類,就會停下來看個夠。有時候林中會傳來奇怪的聲音,導遊都會示意我們閉嘴,然後她會仔細聆聽。聽什麼?怕是有 jaguar呀!

可能有了之前的經驗,也可能是因為有同伴的關係,我好像稍稍克服了在晚上活動的懼怕感。之前兩天一直興幸沒有遇上四腳蛇(壁虎),來到森林深處,我終於跟宿敵遇過正著!洗澡的時候,一條四腳蛇就在不遠處,我一邊洗澡,一邊瞪著牠;河水不犯井水,我總算以生平最快的速度洗澡,然後安全離開浴室。啊,對了,森林中是沒有熱水浴的,也不要奢望有很好的水壓;有乾淨的水源沐浴,已經很好了。在雨林,一切得來不易,淋浴的水,是把雨水收集,經過濾成乾淨的水源來讓我們這班遊人享用的。很慶幸團裡沒有負能量的人要抱怨這抱怨那,彷彿大家都做好在絕景求生的準備般!晚上住的地點是簡陋的camping site,還有環迴立體聲的蟲聲伴我入眠。聽著蟲聲、風聲,睡在簡陋的木床上,有一刻錯覺自己是幕天席地而睡。經過一天的活動,人其實累得沒有任何不適應,倒頭便沉沉睡去了。


動物星球


第四天,由於不用遠行,早餐的供應時間推遲到早上七時,終於不用摸黑起床。早餐後,大家一起坐現代版木栰到湖中央去,希望可以看到 giant otters 家庭。烈日當空,我們雖然戴著太陽帽,塗了防曬,還是熱得很難受。由於giant otters 有很靈的嗅覺,這天我們都不可以塗蚊怕水,因為只要風吹過,氣味就會被牠們發現了!牠們的聽覺也同樣很靈敏,所以我們都不太說話,只是安靜坐著,用望遠鏡好好觀察湖上的動靜。總算皇天不負有心人,giant otters 就在我們面前出現了!說是面前,也其實有好一段距離,不過透過望遠鏡,真的看很很清楚呢!牠們活躍地在湖中穿梭,還發出很尖銳的叫聲來互相溝通呢!這是我最此行最想親眼目睹的動物,總算還了心願!午飯過後,導遊從林中拾到幾個果子,不是用來吃的,而是讓我們把果子搗爛,把汁液塗到皮膚上去。汁液本來無色無味,塗到皮膚上一會兒後,就會慢慢變成深藍色。據說有驅蚊防蟲之效。於是我們一個個像阿凡達星人,一身藍色,下午繼續探索森林中的不同部份。雨林裡的樹木很高,一邊走一邊留神四周的環境,就會看見不同種類的猴子在樹叢間嬉鬧!


第五天,在繞著Lake Salvador 的雨林走走,就要收拾行裝,返回Manu 河上。花了大半天在船上,我們來到一個叫 Blanquillo的地方。這裡有一個四十米高的高台,是依著一棵老樹而建的,走到高台上去,就可以俯瞰整個熱帶雨林!我們在高台上往下望,只見無盡的樹海,身邊是揮之不去的小蚊。在高台上看著這片樹海休息,期待日落的到來。時間在這一刻,終於靜止不動。

第六天,天一亮就出發,看行程的另一個重點項目:clay licking。好了,不是看人吃泥啦,是看金剛鸚鵡吃泥。記得小時候曾經看過明珠台的生態記錄片,說住在林中的動物,往往因為林中的食物含有毒素,所以動物們定時會找解藥吃去。金剛鸚鵡日常吃的食物中,也有毒素會積聚體內,於是牠們會飛到這一個峭壁,吃那種獨特的泥土作為解藥。我們來到觀鳥屋,導遊忙著架置望遠鏡,我們就忙著吃簡便的早餐去。看了半天鳥吃泥,大家都心滿意足地離開鳥屋。往回走的時候,就在草叢中看到一隻成年 tapir 的屍體,不一會兒牠就要成為其他動物的糧食了。一條生命的消亡,卻也同時滋養著其他的生命,彷彿以另一種不息,循環往復地生存著。

然後一路上我們問到導遊,附近有沒有機會看到樹懶呢?導遊說,不保證看到,但我們可以找找看!找樹懶的當兒,導遊當然又發現到不少有趣的動物,連忙提醒我們用望遠鏡去觀察。走到幾乎差不多想要放棄了,竟然就真的讓我們找到樹懶了!是三趾樹懶,在樹上很高的地方睡懶覺!導遊在樹下架設好望遠鏡,調整好距離,就讓我們一個個排隊看樹懶去。我們看樹懶,樹懶卻對我們毫不感興趣,也沒有嫌棄我們打擾牠午睡。

第七天的行程,基本就是在船上度過了。行程尾聲,終於讓我們遇上壞天氣。在船上看著一大片雨雲迫近;雨開始下得綿密,風吹得很猛,河水有點洶湧⋯⋯雨水把我們打得衣衫盡濕,船終於靠岸⋯⋯這也意味著我們的雨林之旅到達尾聲,之後就是坐幾小時的旅遊巴返回Cusco市區去。


樂活當下


這個亞馬遜熱帶雨林之旅,回望,坦白說,那些動物啊、植物啊,名字能逐一再數出來的不多(動物還好,植物真的很困難),不過,我又不是要當動植物學家,名字記得牢當然好,記不住,其實也沒關係,又不是要跟人比拼看最多的動物!在河道上偶然會見到浮浮沉沉的樹幹。導遊說那都是自然掉落,沖到河上,之後會由 National Natural Resources Institute 與Boca Manu Craftsmen Association 合作,收集這些樹幹,用來造木船;藉此希望達到保育亞馬遜與持續發展的方針。

很滿意自己參加的這一個旅行團,喜歡導遊對大自然抱著的虔誠態度,不會為了取悅遊客,而隨意把野生動物拿到手中把玩;喜歡隨團的廚師,竟然可以讓我們三餐不缺之餘,還弄出簡單而美味的菜餚。喜歡大家一直很努力地愛惜這個雨林、這個地球。喜歡我的團友們,我們都來自城市,來自不同的背景,我們不一定都有野外求生的常識,但都有互相扶持的準備。

在城市住久了,有時候我們會忘記大自然的存在。團友在雨中問:「你有多久沒有淋過雨了?雨不大,我們來好好享受雨水打在身上的感覺吧!」從此我記住了下雨不一定要急著撐開傘。




(部份照片由團友Balaji 提供)









Arequipa 被月亮遺忘的城市

秘魯南部的阿雷基帕 (Arequipa)有多美?據說,當地人有這麼一種說法:When the moon separated from the Earth, it forgot to take Arequipa。 人們相信,月亮本來與地球相連,後來,當月亮自地球分離時,忘了一併帶走阿雷基帕,所以阿雷基帕這個城市,彷彿覆蓋著一層銀白的月亮光華,有一種清麗脫俗的美。浪漫的說法,總是隨著知識增長而幻滅。說穿了,原因簡單不過,就是市內不少建築都是用白色的火山岩建造,在陽光照耀下,建築物映得整個城市閃閃發亮,所以阿雷基帕也有 La Ciudad Blanca (白城)之稱。

Arequipa 這個城市,據說是由印加第四代國王Mayta Qhapaq所建立,當他看著建成的美麗城市,忍不住用Quechua 語向人民說:”Ari Quepay",意思就是「來住在這裡」,於是也順便有了這個城市的名稱。歷史總是重複著朝代間的興亡更替,印加皇朝最後被打敗,落入西班牙人手中。今日遊覽阿雷基帕古城區,主要會見到的就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風格,教堂與修道院保存的狀態很好,舊城區自2000年起,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


西班牙殖民地的前世今生


阿雷基帕是秘魯南部的大城市,人口僅次於首都利馬,大約有90萬人。位處海拔2335米高,要說高,也不算十分高,只是我一到埗,就覺得頭一直有點漲痛。也不知道是不是由於坐了多個小時夜車,休息不夠什麼的。反正一到埗,本來還沒有到check-in的時間,也厚臉皮纏著旅館主人/守門人讓我先辦好手續,補眠一下,也補充體力。我住的是小旅館,小小的,家庭式經營,我在清晨時份來到,守門人是捲著毛毯來開門的,進門後才發現,他就睡在接待處的長沙發,想是長夜漫漫,與其守著整幢睡眠中的房子,不如自己也眠一下吧。我的房間在地下走廊盡頭,一進去二話不說,就倒頭睡去。醒來後,已經看到旅館主人一家人圍在大廳的電視機前。在南美旅遊期間,發現當地人都很愛看電視,我想那是最廉價的娛樂吧。

位處高地的阿雷基帕,被鄰近火山層層包圍,其中最著名的是高5822米的埃爾米斯蒂火山( Volcan El Misti )與高6075米的查查尼峰 ( Chachani),在天朗氣清的日子,在市內就能遠遠見到積雪的山峰。天氣不好嗎,山峰就在雲霧裡若隱若現,展現神秘一面。我在tripadvisor 找到一個免費舊城區導賞團,由當地人帶著,遊走舊城區蜿蜒的街道,總會出其不意看到遠遠的火山。就像遊覽日本看到富士山的美態,來到秘魯,看到時隱時現的火山,我們都帶著一份尊崇,放慢腳步欣賞一下眼前的美好,彷彿錯過了,就是對大自然的一種褻瀆。如果裝備充足,還可以登山遠足去。

舊城區像所有由西班牙人建設的城市,最中心點都會有一個大廣場,在西班牙稱為Plaza Mayor,在南美洲,通常就稱為 Plaza de Armas ,中文意思直譯就是武器廣場,也有旅遊書按位置譯作中央廣場的。反正在地圖找出Plaza de Armas 並以此為中心點,就不容易迷路。Plaza de Armas這個方形廣場,其中一邊是用火山岩建築的大教堂,初建於1612年,之後經過多次修復、增建等,又受到過地震的破壞,我來到的時候,剛巧正在進行修復工程,但仍然無損其雄偉美態。廣場的另外三面,都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的迴廊式建築,一不留神,就以為自己時空轉移到西班牙去。沿著迴廊走,夾道是賣紀念品的小店、銀行與餐廳,好不熱鬧。

除了大教堂,舊城區內數一數二的景點還有建於1580年的Monasterio de Santa Catalina (聖卡塔莉娜修道院),修道院佔地很大,可以在進院行參加導覽團了解修道院的歷史,不喜歡的話也可以索份地圖就自行參觀。修道院內部以迴廊式設計,迴廊的顏色會隨中庭的設計而變化,帶著西班牙南部的庭院風情。迴廊牆壁上繪有不少圖畫,感覺就像逛美術館一樣。來參觀修道院的遊客眾多,但大家都不約而同保持肅穆,在這樣的氛圍下,不難想像昔日修士們過著的與世隔絕的生活。在寧靜中冥想,大家又能夠尋找到生命的意義嗎?




阿雷基帕美食地圖
秘魯多美食,遊走秘魯多個城市之後,除了首都利馬,阿雷基帕算是另一個美食繁多的城市。那麼筆者到底有什麼好介紹呢?在秘魯,無論如何要嚐嚐羊駝肉吧?聽起來好像很殘忍(天啊,羊駝超可愛的),但是好奇心大過天,走進一間名字叫La Casona del Pisco 的餐廳(當地略有名氣的餐廳,剛巧路過,就進去了),看到菜單上有羊駝肉,就毫不猶豫地點了來吃。我人生中的第一口羊駝肉!很柔軟的肉質,味道比雞肉濃郁,比牛肉味淡。由於上桌的樣子就像普通的肉排,吃起來不會想起羊駝可愛的笑臉,一口一口吃下去,也不會有甚麼思想負擔。說到安第斯文化,羊駝本來就是最有用的財產:毛可以造成各種製品,如毛衣、帽子、披肩等,肉可以吃,在未從外地傳入其他家畜前,牠們可是安第斯人在山區的主要肉食。而在阿雷基帕的餐廳裡或是路邊攤,都有賣一種土產甜品,名字是 queso helado,中文就是芝士雪糕的意思。與芝士完全無關,我猜可能是因其一磚磚的外型而得名吧。吃起來是很濃郁的奶味,還有椰子與肉桂的香氣,算是阿雷基帕巧克力以外,另一種不能錯過的甜點。

之前說到我參加了一個免費的導覽團,導覽團除了帶參加者走一圈市內的景點,話話當年,也帶領參加者到一些特色本土商店參觀,例如手工啤酒店、巧克力店、羊駝養殖場與商品店等等。Hatunpa  餐廳以提供多種用當地馬鈴薯製作的菜色聞名,價格相宜,導覽員帶著參加者在這裡試吃不同種類的美食。秘魯除了盛產玉米,馬鈴薯的種類也是多不勝數。來這間小餐廳吃飯,老闆會先奉上一個盤子,上面放了好幾種不同的馬鈴薯,向食客介紹過秘魯不同產地的馬鈴薯後,讓顧客點選自己喜歡的。

行程以外,導覽員亦樂於解答各位不同的問題,我於是不放過機會,當然要問問當地人會推介的館子。於是這就知道了一間在蜿蜒小巷中的當地名店La Nueva Palomita 。餐廳晚市關得早,人也多,慶幸自己來得及時,總算沒有錯過一個好地方。La Nueva Palomita餐廳設計簡單不花巧, 有一道菜色,是嗜辣的朋友不容錯過的。菜色叫Rocoto Relleno con pastel de papa ,大辣椒內釀滿用洋蔥及其他香料烹煮的碎牛肉,加上馬鈴薯千層批,小小的一道菜,一邊吃一邊辣出汗來,再配一杯 chica de guiñapo (發酵過的黑玉米汁),正好用來解辣。


淡淡哀愁


旅遊的時候,能夠用腳走的,我都選擇走路。路走多了,走累了,有時候不想要坐進咖啡廳,我就會找個多本地人聚集的小公園坐坐。在阿雷基帕,我最喜歡就是坐在美麗的Plaza de Armas ,曬曬太陽,看附近的人閒話家常。一個亞洲女子坐在公園,常常會惹起當地人的好奇心。有一次,一個坐在長椅的大媽來搭話,談話內容也是離不開你從哪裡來呀?你多大?你結婚沒有?你有沒有小孩?這些問題我在旅途中一直答著不同的人,在秘魯,常常被人問到結婚了沒有?有沒有小孩?我心裡其實有點奇怪,反正就是我都說未婚,為什麼還要老是問我有沒有小孩,為什麼這把年紀還不去結婚呢?有一次忍不住反問一個秘魯年輕姑娘,為什麼大家老是問這些問題,才知道因為秘魯人很多很年輕就結婚了,早結婚,生了好幾個小孩,年齡稍長又離婚了。我這種老大不小的年紀,當然會讓當地人想當然的問了一大堆問題。當地大媽好像很不解,為什麼地球另一面的女子,可以過著這樣的人生。我也無法想像,如果我只能過大媽式的人生,會是怎樣的光景?關於婚姻呀工作呀,還是慶幸自己生於香港,可以有條件有自主性的找一條自己喜歡的路。

走得遠走得多,覺得旅遊城市中,有一些總是生就一副「二奶命」。此話何解呢?就是說,那個城市,永遠不會是旅客的正餐。旅客來了,順道逛逛就好。阿雷基帕,我覺得,就是這麼一個城市。美,的確很美麗,遊走其中,我常常錯覺自己來到西班牙,那種似曾相識的記憶,彷彿來自湮遠的前世。這個城市帶著一份莫名的憂傷感,會是因為一直以來的地震災害嗎?位於地震帶,1868年,這裡幾乎被地震徹底摧毀;2001年,再次經歷黎克特制7.9級地震;此前多次大小地震不計其數⋯⋯而旅客為什麼千里迢迢來到這裡呢?不是為了看災後重建,不是為了看殖民建築,這個過客城市,招待著要前往科卡峽谷(Cañon del Colca)的一車車遊人。


科卡峽谷


美國的大峽谷聞名世界,跟朋友說,秘魯也有大峽谷啊!所知的人不多,但來到秘魯的人,就不會不知道秘魯的大峽谷有多壯觀,要前往當地,一般會以阿雷基帕為基地,挑選合適的當地旅行團前往;參加即日來回的一天團,旅程會很倉促,所以大部人都會選擇二天一夜的行程,坐旅遊巴士前往;當然如果你很喜歡行山,也有三天或以上的行山團可以參加。我挑了二日一夜的行程,清晨上了旅遊巴,走了一段路,司機會讓乘客下車,去去洗手間,在當地人開設的簡陋風土店吃點簡餐,或是喝當地一種土著熱飲:Mate Inka (Coca, muña, chachacoma),這種以香草沖調的熱水,喝起來有薄荷茶的香氣,據說可以預防高山症。依我看,這種飲料,對高山症未必有什麼幫助,用來對抗高地的寒風,倒是一絕。同場還有一個羊駝牧場,圈在泥地牧養的一群,由於剛下過雨,身上看起來都沾上一點泥土,還傳來一點異味⋯⋯

旅行團一般會在Chivay 與Yanque 小鎮停靠,這裡是海拔三千多米深山中的小鎮,人口才不過數千。有溫泉設施,但來自亞洲、鍾愛到日本泡溫泉的香港人,自然對這種簡陋大浴池式溫泉提不起勁⋯⋯在山間的小鎮過一夜,然後就清晨出發看科卡峽谷去。

科卡峽谷其實比美國大峽谷要深兩倍,從觀景台看下去,懸崖峭壁與山脈連綿,說是絕世景色毫不為過。在科卡峽谷一帶,更是安第斯神鷹(Condor)的出沒地點,由於牠們很常在清晨時出沒,所以要一睹牠們的英姿,早起是免不了的。這種兀鷹,雙翅展開可長達三米,在峽谷間展翅翱翔之際,也就是人們舉機拍照,驚叫連連的時候。旅遊車一般會在Cruz del Condor 觀景台停下,因為這裡是欣賞安第斯神鷹的絕佳地點,同時這裡的峽谷風光也讓人神往,也終於明白,為什麼人們說來到這裡,耳際自然想起那首傳統名曲:El Condor Pasa (雄鷹飛逝)。科卡峽谷風大,旅遊記得穿上防風衣物,厚厚的頸巾也是少不了的。我膽小,站在峭壁前(有圍籬),仍然會想到,萬一風太大,把人吹下去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