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Guatemala 危地馬拉.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Guatemala 危地馬拉.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November 14, 2020

Wanderlust in Guatemala 危地馬拉,迷走古城與火山之間

 有種國家,光聽名字,就有種如夢似幻、毫不實在的感覺,彷彿只應存在於遠方,只可以遠觀,怕一走近,就讓滿腦子的幻想瓦解。然而,危地馬拉(Guatemala)卻是個要讓人一見鍾情的地方。首都有著大都市的繁華與危機四伏,驅車遠去又可以見到一片綿延的火山風景,更不要說還有令考古愛好者著迷的叢林深處的馬雅遺跡。而筆者的最愛,卻是帶有殖民地遺風的安地瓜古城(Antigua)


昔日曾經是危地馬拉首都的安地瓜,經歷過兩次大地震:1717年的7.4級大地震,導致安地瓜城內許多房屋倒塌;1773年,地震再次重創安地瓜。於是,政府於1776年正式決定遷都至今日的首都危地馬拉市(Guatemala City)。至於安地瓜,於197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了危地馬拉的重要觀光景點,更以每年的復活節巡遊用鮮花砌出的巨型圖案,最為人所神往。



殖民遺風下的馬雅民族色彩



由於曾被西班牙統治,所以古城裡處處是昔日遺留下來的殖民時期的建築物、教堂等。在安地瓜以中央廣場為起點,正方形外圍是教堂、是迴廊,廣場的正中間有大樹林蔭、有噴水池。中央廣場北面,就是在很多旅遊書上都會出現的Arco de Santa Catalina,漂亮的黃色拱型門廊,在好天氣的日子,是遠觀火山及拍照的好地方。黃色拱型門廊兩旁,是以觀光客為主的紀念品店和精緻的餐廳,也有一些小型的旅行社,當然店員大都只是懶懶地守在櫃臺,也不急於拉客。


走在這樣的風景裡,會以為自己身在西班牙的小城小鎮。誰都會說,安地瓜是適合散步的地方。縱然處處是遊客,縱然也日漸商業化,縱然有很多歐美青年來到學習西班牙語,但是它還是擁有一種古城獨有的典雅氣質,不徐不疾,一種屬於古城的節奏。


不過只要在古城裡散步,就會看見城裡的傷痕累累,滿目瘡痍。大概因為陽光燦爛,即使看見那些因大地震而致裂痕滿佈的廢棄教堂與舊建築,都不會覺得觸目驚心。大概這就是所謂的結了傷疤忘了痛,再多的廢墟,都是舊事了,大地震的陰影,不應該記住。隨便亂走,還不時會看到完整無缺的教堂旁邊,就是只剩半堵的磚牆,以及一地瓦礫。政府因為沒有餘錢作修復,所以就任由一切在原址擱著。這卻誤打誤撞提供了一道新舊相容的獨特風景。


穿著七彩繽紛馬雅服飾的婦女,在古城又是另一種風景。一道流動的風景。可那一身服飾,不是為了吸引遊客而穿,而是民族認同、身份認同,更簡單來說,那不過是日常服飾。危地馬拉本來就是馬雅文明的發源地,如今在這個快速的現代化社會,馬雅人仍然堅持傳統的馬雅服飾會用上天然染料,人手織造;布料上的織花與圖案,每一個都承傳著馬雅人的民族傳說與故事。馬雅婦女穿著引以自豪的日常民族服裝,於古城街道遊走叫賣,有空的話,不妨嘗試跟她們聊聊天,說不定會聽到一些有趣的故事。



出奇不意的火山之旅



安地瓜最讓人著迷的自然風景,就是火山。對稱的三角形,是綿長的山腰線條。風和日麗的日子,遠看,火山都帶著一片溫文儒雅的氣質。不說不知,危地馬拉國境內,就有37座火山,當中包括有4座是活火山,而其中的兩座活火山,就在安地瓜附近。因此,不少小型旅行社就在安地瓜應運而生,經營起到附近火山遊覽的旅行團。


Volcán Pacaya 是危地馬拉其中一座活火山,高二千五百多米。雖說是活火山,由於火山活動不特別嚴重,通常只是冒冒煙,間中溢出岩漿而已,而且相較另一座火山- Volcán Acatenango 需要艱苦爬21夜,爬 Volcán Pacaya 的山徑相對輕鬆很多,來回要走約4公里左右,是入門版挑戰。筆者參加的就是這個入門版。


行山團有車子點對點接送,小型旅遊巴士在約定的時間來到旅館門口,挨家接戶的去接應已報名的遊人。車程大概一個半小時。車子把大伙兒載到Volcán Pacaya 國家公園入口,在這裡要先繳付入園費約港幣50元。車門打開,一班當地小孩立即衝上前來,向遊人提供登山杖租借服務。其實所謂的登山杖,也就是削好的竹枝而已。大家記得在危地馬拉購物最重要是議價,不過小孩表示鐵價不二,盛惠港幣10元;過完登山杖這一關,再來一個又一個牽著馬的大人和小孩,都說登山路途辛苦,騎馬好玩又舒適云云。當然這又是另一個賺錢的好商機。


筆者只要了登山杖。爬活火山,腳下的泥土是黑色的火山灰、火山岩,還有數之不盡的碎石。踩在上面的感覺,很不紥實;每踏出一步,腳都會下陷一點點,就像穿球鞋在傾斜的沙灘上走路的感覺,所以登火山要比一般的登山需要花更多體力和時間。這個時候,登山杖就是很好的支撐點。


這次的登山之旅還算好走,而且一路上風光不錯,能不時觀望到遠處的火山群。加上天朗氣清,間中吹過的微風,是一場流著微汗的散步。走過了黑砂石的路段,就會來到火山熔岩凝結成一堆堆石頭的路段。火山岩石有大有小,有些互相卡得很緊很嚴密,有些已經略略鬆脫。這段路不好走但也不算難走,需要的是專心,看好眼前的亂石,不要把腳扭傷。


行行重行行之後,就會來到巨大的火山錐體前,山頂盡處隱隱冒著煙。那一種美麗,屬於當下,周邊縱使是紛紛擾擾的幾隊行山團團員,都無阻人欣賞眼下的風光。不過人一多自然聲音也多,何況所有來到這裡的火山團的餘興節目,都是烤棉花糖。導遊拿出一早預備好的棉花糖,分發每人一枝長竹簽,大家就蹲在地上烤起棉花糖來。地上有好幾個石洞,就幾個拳頭大小,把棉花糖塞進洞裏烤,烤個幾分鐘就有微微融化的棉花糖可以吃。石頭不燙手,是溫暖舒服的溫度。


黃昏悄悄來臨。天色轉暗,邊行邊走之際,導遊指示我們往回看。原來平靜的火山竟然流出橙紅的熔岩。大家遠遠看著,目不轉睛。拍照之際,突然就聽到「砰」一聲,那是比打雷更大的響聲!火山口的煙冒出更多,岩漿沿著火山的輪廓溢出。導遊這才說,最近剛好是火山比較活躍的時期,可說是「期間限定」的風景呢!當然當地政府有密切監測著火山的活動,如果火山活動太激烈,就會關閉國家公園,禁止參觀。



(原文刊於2020年11月號Ming Watch明錶雜誌)









Tuesday, November 26, 2019

GUATEMALA 危地馬拉,危不危險?



說到危地馬拉,你會想到什麼?大概是咖啡豆吧?我對危地馬拉的印象,始於童年。那時候,偶然會在電視新聞上,看到關於這個國家的新聞。至於內容是什麼,當然就忘了。印象中的「危地馬拉」,代表的就是「危機四伏」、「兵荒馬亂」。大概因為一個「危」字,印象中的危地馬拉,總是帶幾分危險的色彩。這個中美洲國家,西班牙語或英文都寫為Guatemala,台灣習慣譯為「瓜地馬拉」。至於我們香港人常用的「危地馬拉」譯音,無論用廣東話還是普通話唸起來,都跟英文或西班牙文的發音有點距離。好奇查了一下原由,據說可能第一個翻譯這個地名的人,既非說廣東話,也不說北方官府話,而是說閩南語,用閩南語唸起來,就會得出音譯的「危地馬拉」了。我不會閩南語,所以這個說法是否正確,也就無從判斷。不過我總覺得,這個譯名,正好譯出了這個國家的氛圍。

跟香港的朋友說起我要到危地馬拉,大家都問安全嗎?大家都說那裡聽起來就覺得是危險的地方。也有朋友把危地馬拉跟委內瑞拉和洪都拉斯搞混了。坦白說,危地馬拉說不上安全,尤其是當地人都習慣簡稱Guate的首都危地馬拉城。旅遊指南跟網絡資訊都建議旅人,抵達首都機場後就要立即登上合法的士離開,不要節外生枝、貪便宜去坐巴士,大包小包行李最易惹來搶劫,尤其是不熟悉當地的旅人。堂堂首都竟然惡名昭著,只好怪貧窮惹的禍。很多旅客乾脆把首都略過,抵達機場就直接坐上其他交通工具往別的城鎮旅遊去。


提心吊膽,逛首都危地馬拉城


人人都把首都說成罪惡城,但我聽說Guate有一個資料完善的馬雅博物館,反正都來到危地馬拉了,就想著逗留首都一天好了,只要萬事小心就沒有問題。我的航機在早上抵達,膽小的我當然乖乖坐上合法的士離開機場。坐上的士,司機叮囑不要打開車窗。好的。跑過大陸的朋友都知道,坐的士不要打開車窗講電話是常識,要不然隨時會有人在堵車時來搶電話。大概危地馬拉也差不多。的士離開機場,往市區開去,沿路看到露宿者,就蜷縮在路旁睡著。也不知道是本地的窮人,還是來自委內瑞拉的難民了。一路上沒看到多少路人,車也不多,我覺得奇怪,明明是一個平常的工作日,為什麼城裡既沒有堵車,也沒有趕上班上學的人?一問的士司機,才知道當天是一個當地的什麼假日(聽不清楚是什麼),所以城裡就顯得很安靜。換句話說,我想要逛的博物館也休館了。

Guate以區(zone)劃分,景區主要集中在1、10、13區,13區是機場所在,亦是中產地帶,不少新派咖啡館進駐,不過這種風格和消費模式,當然以遊客為銷售目標。相對於新落成的設施,我比較喜歡舊城區與舊旅館的自然懷舊風。1區就是舊城區,也是我的旅館所在地,旅館正對著中央公園,附近也是政府機關和銀行,感覺上是舊城區比較安全的位置。不過1區曾經以罪惡聞名,遊客都避之則吉,只是近年開闢出的步行街,獲派大量警力駐守,日間相對安全。

的士司機問起我的房費,知道後就說,如果當地人來訂房,應該會便宜很多(旅館或博物館有國民價與遊客價,我已經習以為常)。其實我無所謂,才港幣二百元就有一個獨立房間連衛浴,還包含早餐,位處正中地段,而且只住一晚,我才沒有太多要求呢,清潔、安全就好。

安頓好,就離開旅館出外逛逛。由於假期關係,沒有博物館可以看,就在附近散步看看。旅館的職員不忘叮囑我要小心財物,晚上也不要待得太晚。這些叮嚀往往都成為我的心靈負擔,彷彿路上隨時會遇上搶匪般,害我相機和手機都不太敢拿出來。沒法子,一眼就看出我是外來人,走在路上,連警察都會特別注視(是好事嗎?)。第1區作為知名的舊城區,除了大教堂等建築,還有不少充滿殖民地風格的建築,可以在步行街(第六街)看到。如果對舊建築有興趣,步行街其實是一個不錯的觀察點,可以欣賞到不少建於三、四十年代洋溢裝飾藝術風格的建築物。街上有英、西雙語的標示牌,沒有導遊也可以輕易了解街道上特色建築的歷史,以及步行區的由來。遊客主要集中在步行區,稍稍偏離,就會有好心市民或警察提醒,要注意安全。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疑心生暗鬼,總覺得無論走到哪裡,都惹人注目;每次把電話、相機拿出來拍照,都好像有人在注視。


國民巴士Chicken bus,危地馬拉must-have體驗


第二天離開首都Guate,我選擇乘坐chicken bus到危地馬拉昔日的首都Antigua(安地瓜)。首先說明一下什麼是chicken bus,那是由美國舊校巴改裝而成的平民交通工具。Chicken bus 之所以叫chicken bus,據說是因爲除了載人之外,也會載雞呀鴨呀,而且與人同處於同一個車廂,故而得名。

基於安全考量,我是坐的士從旅館出發到巴士站的。本來我只打算到一個較近的中途站上車,的士司機反提議到總站上車比較好,沒有那麼多人又可以挑座位。反正價錢一樣,我就聽他說的到總站去。途中,的士司機告誡我:「坐巴士記得坐第三排以後的座位,前面的不要坐;如果有人攔途截劫,要開槍,坐後面的比較安全」,我大表驚訝,說:「大白天啊,不是晚間才有危險嗎?」,司機只說小心為上。好的。我的隨身家當有一個大背包一個小背包,司機跟旅館的人都說,大小背包都要跟身,大背包不要放車頂(一般來說,大件行李或貨物,當地人都放車頂),因為有機會被偷。寧願多付一個座位的價錢,也要把大背包放車裡。好的。我誠惶誠恐地買了二個座位,隨便坐了下來。

車開了,除了司機,中南美洲都很流行有一個票務員/助手跟車,這個人除了負責收錢,還會沿途叫喊招攬乘客,務求把車塞滿。車漸行漸遠,人愈來愈多,所有座位都坐滿了,竟然還繼續要塞人上車,於是二座位變三座位,當地人體格又多肥大,於是遲上車的人,半邊屁股是懸空的勉強擠在座位上。換了是我,就寧願全程站立也不要這樣子跟陌生人肩貼肩、屁股貼屁股的擠在一起呢。至於價錢,一個座位是當地貨幣Q10,跟港幣兌換接近一比一,車程大概1.5小時,便宜又方便。沿途巴士司機還會開大音響,熱播拉丁流行曲。安然無恙抵達安地瓜,暗自決定在危地馬拉餘下的旅程,都坐chicken bus來節省旅費。

安地瓜的景色,暫且不說。因為,我的chicken bus終極體驗,還沒有寫完。由於第一次乘坐chicken bus的經驗很順利,所以我絕對看輕了這種國民交通工具的玩命之處。有一天,我要從火山湖區Panajachel到附近的Chichi市集,兩地沒有直接車往返,於是花了二、三小時,幾經轉折換乘三次chicken bus才可以到達目的地。

第一程車的過程很正常,第二程車,一上車,嘩,是雞味!終於坐上有雞味的chicken bus 啦!想像一下wet market的氣味,對,就是那種氣味充斥車廂。不過環顧車內,沒有看到活雞啊,我猜可能是之前剛載過雞隻吧!然後車開了,雞味隨風散去。好,過了一會兒,再換乘第三程車,我成了二人座的第三者,終於一嘗半邊屁股要懸空的滋味。本來不想跟人擠在一塊,但人群源源不絕的上車,不坐下來不行。後來我又被擠到座位中間去,夾在兩個當地人中間,成了夾心層!拿手機出來自拍(怎說都值得紀念一下),拍完後發現旁邊的當地人竟然在偷笑。大概是笑我們這些傻傻的旅人,竟然喜歡擠巴士吧。

逛完以七彩布藝聞名的Chichi市集,我就覓路回去,當然又得再次擠上chicken bus了。一個站務員阿伯示意我在那裡等著,車來了會告訴我。在中南美洲旅行,對於當地人的說法或建議,我常常掙扎於信任與不信任之間,很多時候還是得信靠自己的直覺行事。就像這一次。看著車子一架架來了又走,我等的巴士都沒有出現,而阿伯又好像很忙碌的在候車的人群中穿插,我的視線只好一直追隨著他。來了一架往Guate方向的chicken bus,阿伯示意我不要上車,那我就乖乖等著好了。車一邊慢駛,車上的助手就跳下車來,向候車的人逐一查問要去哪裡。不知道他是不是會讀心術,還是我額頭寫了地名,他來到我面前,就問我是不是去Encuentros (很多chicken bus 都會駛經這個地方就是,是一個中轉站),我說是,就半推半就的上了車。一上車,我就後悔了,人多到想下車也不行了,前後都擠滿了人(難怪阿伯一開始示意我不要上車)。我站在近車頭位置,車開始行駛,那個塞我上車的助手,不知怎麼竟然在車廂後半的位置出現(前後都有車門,他應該是在後面車門上車),他像耶穌分開紅海一樣,分開了車廂的人群,硬擠上前,然後示意我往車廂後面方向擠去,順便向他付車資。好,我把自己硬塞進去後,站在車廂中間,前後左右都被人夾著,腳幾乎離地!擠迫程度遠超過繁忙時間的地鐵!我終於明白chicken bus 的真諦!Chicken bus 說的不是車廂會有雞啊,根本是說裡面的人跟擠在雞籠的雞無異!

後來跟一個危地馬拉人聊天,聊到我一路走來坐過的chicken bus體驗,竟然被教訓,說我好大的膽子啊,這種巴士很危險啊,常常超載又超速!是啊,超載是肯定的了,很多時候都是二座位變三座位,站立的人一個擠一個,根本像表演東華籌款一樣。不過說到危險,我還看過有電單車手,在前面的大貨車車尾縛條繩子,一路上拉著繩子借助著大貨車的動力和風阻,來節省自己電單車的油費呢,還真是藝高人膽大!


在廢墟中,遇見曾經的首都


坐chicken bus一個多小時能到達的安地瓜,西班牙語寫為Antigua,本身就有「古老的」之義。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危地馬拉,必定以此古都為落腳點。這個觀光勝地,已於197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安地瓜建於1543年,由於曾被西班牙殖民統治,城裡處處是保存良好的巴洛克式建築,還有昔日遺留下來的殖民時期的建築物、教堂等。西班牙人興建的城市,一定以中央廣場為中心,如果方向感不佳,只要找到中央廣場,就一定可以找到大路。在安地瓜,圍繞這個廣場的是教堂,是迴廊。無論日光多猛烈,只要走到迴廊,就會覺得涼快無比。中央廣場以北是所有遊客必到打卡的Arco de Santa Catalina,黃色的拱門下,是昔日的石子路,鞋底不夠厚的話,其實很不好走,但散步其上,又自然感到一陣閒適。黃色的拱門遠處,是對稱的火山昂然矗立。

今日的安地瓜,在陽光下,顯出一片安逸;可安靜詳和底下,這個地方曾經歷盡滄桑。

安地瓜曾經是西班牙殖民時期建立的第三個首都,後來在1717年,危地馬拉發生7.4級大地震,安地瓜許多房屋倒塌;1773年,地震再次重創安地瓜,政府才於1776年正式決定遷都至今日的首都-危地馬拉城(Guatemala City),簡稱Guate。危地馬拉本來就處於火山地震帶,而安地瓜受到連年的大地震摧殘,古都內處處是散落的頹垣敗瓦。廢墟與倖存的建築物處於同一空間,造就了一個獨特的景致。在古城內散步,不時會看到完整無缺的教堂旁邊,就是只剩半堵的磚牆,還有一地瓦礫;有些廢墟還能夠看出昔日的輝煌,有些彷彿隨時會化成飛灰。造就這些風景,也許,是因為重建或清理的工作都需要用上大量金錢;在一個郵局可以因為易手進行中,而無了期暫停郵政服務的國度,作為平民,大概只能夠忍耐。

危地馬拉境內有37座火山,當中有4座是活火山,其中2座活火山,就在安地瓜附近。由於古城內沒有高樓大廈,隨便走到那裡,都可以看到火山成為這個古城的背景。在安地瓜城內,只要徒步半小時,就可以走到十字架山(Cerro de La Cruz),從十字架山頭可以鳥瞰這座古城,如果天氣良好,視野無阻,在十字架山還可以完整欣賞擁有對稱外型的水火山(Volcán de Agua)的美態。山頭上有當地人在販賣旅遊紀念品,也有賣簡單的飲料。遊人以外,也有來散步的當地人,當然也有旅居當地的歐美人士,帶著狗來散步。站在十字架山頭俯瞰腳下,人雖不少卻不會嘈吵,連狗都不會無端亂吠。良辰美景,我似乎在最好的日子來到了危地馬拉。

(原文刊於2019年11月號Watch Critics名錶論壇)






Sunday, June 30, 2019

[Guatemala] 在危地馬拉遇見馬雅文明的前世今生


危地馬拉共和國,一般簡稱危地馬拉,位於中美洲,北面接壤墨西哥、伯利茲,東南面是洪都拉斯與薩爾瓦多,東臨加勒比海,國名Guatemala 在馬雅語系裡,解作「很多樹」。不說不知,原來世上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古文明-馬雅文明,發源地就在危地馬拉,而不是墨西哥。現時危地馬拉人口約一千六百多萬,單單馬雅人,就佔了大約41%。

先來簡要說一下馬雅文明的盛衰。早於公元前2000年形成的馬雅文明,去到10世紀開始盛極而衰,直到16世紀西班牙人入侵,最後一個馬雅城邦落入西班牙人手中。西方文明入侵,壓抑本土馬雅文明。天主教與西班牙語伴隨入侵者介入原住民生活,不過馬雅信仰沒有因此消失,而是與天主教並存;馬雅人也沒有滅亡,而是以部落形式繼續散居於中南美洲,口耳相傳世代的習俗。至於馬雅古文明,從此與被遺棄的舊城一起湮沒於叢林之中,直到19世紀,才再次被西方探險家所發現。


今生今世,活的藝術


197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安地瓜(Antigua)古城,是危地馬拉的重要觀光景點。安地瓜建於1543年,由於曾被西班牙殖民統治,城裡處處是保存良好的巴洛克式建築,還有昔日遺留下來的殖民時期的建築物、教堂等。一如所有由西班牙人興建的城市,安地瓜的城市建造同樣以中央廣場為中心,圍繞這個廣場是教堂是迴廊。廣場正中間是不知由誰人重建的噴水池,池裡的雕像是乳房會噴水的石像,遊人看著覺得有趣,倒是當地人一派怡然自得,隨便在樹下乘涼聊天。中央廣場以北是所有遊客必到打卡的Arco de Santa Catalina,黃色的拱門提醒著遊人這裡的殖民地歷史。安地瓜最興旺的是旅遊業,街道兩旁盡是旅行社和賣紀念品的小店,還有各有特色的餐廳。走在路上,如果不是處處見到穿著傳統馬雅服飾的女士,在街上販賣各種紀念商品,還真會錯覺自己來到西班牙的小城鎮呢。

搜尋危地馬拉的旅遊資訊,一定會被穿著傳統服飾的馬雅婦女所吸引。在危地馬拉,傳統的馬雅民族服,並不是用以招徠遊人的技倆;穿著民族服的馬雅人,不是演員,他們是活生生的文化與藝術表表者;傳統的馬雅服飾,由布料的織造、棉線的染劑,都以人手製作,材料天然;布料上的織紋,每個馬雅部落都有自己的代表圖案,由媽媽傳授女兒,紡織知識就是如此代代相傳;布料上的刺繡圖案,也各有不同意義。如果你會一點西班牙語,不妨試著跟那些馬雅婦女聊天,他們都很樂意告訴你,那些刺繡圖案代表著什麼樣的故事。

別看安地瓜安靜詳和,這個地方可是劫難重重。這裡曾經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的第三個首都,後來在1717年,危地馬拉發生7.4級大地震,安地瓜許多房屋倒塌;1773年,地震再次重創安地瓜,政府才於1776年正式決定遷都至今日的首都-危地馬拉市(Guatemala City)。所以安地瓜其實是西班牙語La Antigua Guatemala 「舊危地馬拉」之意。危地馬拉的首都由於治安不靖而聲名狼藉,不少遊人在首都機場下飛機後,就乾脆跳過首都,直接坐車來到美麗的安地瓜舊城。

危地馬拉境內有37座火山,當中有4座是活火山,其中2座活火山,就在安地瓜附近,而由於古城內沒有高樓大廈,隨便走到那裡,都可以看到火山成為這個古城的背景。天氣好的話,還可以見到火山噴出的煙霧。

在安地瓜城內,只要徒步半小時,就可以走到十字架山(Cerro de La Cruz),這個山頭有最好的位置去鳥瞰這個古城,而古城盡頭就是擁有對稱外型的水火山(Volcán de Agua),除了遊客,還有不少當地人到那裡溜狗或野餐呢。十字架代表的是西方宗教與文明,來到中美洲,在巨大的火山前,竟然顯得渺小。我不知道馬雅人來到這個山頭,會不會想起那段被侵略的歷史;或者,大家都只是努力地,把當下活好。


風箏節與死亡


對於死亡,馬雅人有自己一套理解。墳場的顏色色彩繽紛,如夢如幻。每年的11月1及2日,是危地馬拉的特別節日,第一天是聖靈的紀念日,第二天是紀念過身的平民。概念其實類似我們的清明節,由十月底開始,墳場就會變得非常熱鬧。後人會預早為墳墓從新上色,帶來鮮花食品,在墳前聚集,清潔墓地四周,然後就會開始在墳前吃喝聊天,有些人甚至會安排樂隊來到墳前演奏音樂。最特別的是,危地馬拉這裡,人們還會用特別製作的小風箏來作墓地裝飾,大家也特別喜歡在這段時節放風箏,風箏高掛天上,跟逝去的人最接近,是表達在世者對亡魂的思念。

此外,在Santiago Sacatepéquez和Sumpango,每年這個時節,都有風箏盛會,巨型的風箏佇立於空地,各領風騷。這兩個地點,距離安地瓜20至25公里遠,每年的11月1日,就會舉行風箏節。

也許是前一天還在下雨,我們來到Sumpango現場,雖然人頭湧湧,還是看見不少巨型風箏攤在地上,要集幾個工作人員之力,才可以把巨型風箏立起來。聽當地人說,從前人們都在附近的一個公墓上放風箏,不過由於人愈來愈多,常常踩在墳墓上,為了尊重死者,放風箏的傳統,就改為在附近的大空地舉行風箏節。

巨型風箏上的圖案,無關死亡;雖然主旨各異,不過繪畫內容大都是關於民族歷史與文化。巨型風箏色彩艷麗,高十多米,雖然飛不起來,卻以傲然之姿,向世人展示著當地獨特的文化體驗。


前世的印記


提卡爾國家公園(Tikal National Park),是馬雅人的前塵。佔地575平方公里,茂密的森林深處,隱藏著的是神聖又神秘的馬雅遺跡群。考古學家推測,馬雅人在大約三千年前來到今日的提卡爾一帶。這裡慢慢演變成一個重要的商業交易場所,也是當時的文化與宗教中心;今日吸引萬千遊客的龐大遺跡群,則建於大約七百年前,那時提卡爾成為了馬雅人最卓越的城市,人口估計有100,000人。不過自此文明高峰過了大概一百年後,馬雅文明突然衰敗,提卡爾城被遺棄,其後逐漸雜草叢生,隱沒於樹林之中。

蔓生的熱帶樹林,讓古馬雅人的建築,得以良好隱藏,竟然逃過了1525年入侵該地區的西班牙侵略者。一個年代的歷史和文明,就這樣被遺忘了,也因而,避過了被西方文明所摧毀。直到1848年,消失的古城才再次被由危地馬拉政府派遣的考古隊伍所發現。1950及1960年代,考古團隊正式把現場修復至現時模樣。1979年,聯合國把整個提卡爾城列入世界遺產。

遺址佔地龐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定是被稱為Great Plaza的大廣場。早上來到廣場,夠安靜的話,會聽到、甚至看到巨嘴鳥在林間飛翔的身影;然而,廣場上最著目的,是兩座互相對望的石砌金字塔:Temple I 及Temple II。Temple I 又名Temple of Jaguar,是為了紀念和埋葬偉大的Lord Jasaw Chan K'awil而建設,這位統治者在自己還在位時就開始建造這座石塔,高約47米。可惜的是Temple I 不開放讓人攀爬,要鳥瞰廣場風景,就得到對面又名Temple of Masks的Temple II去。Temple II據說是園內修復得最為完整的一座金字塔,高度只有38米,據考古研究,這座金字塔同樣由Jasaw Chan K'awiil I建造,目的是紀念其妻子。兩座金字塔一高一矮遙相對望,可能是一段愛情的見證。

古馬雅人建造的最高建築物,據說是園內的Temple IV,樓高65米。我參加了日出團,一行十多人,跟著導遊,靠著微弱的頭燈,摸黑在潮濕的樹林中行走。據說這一片原始樹林裡,除了猴子和鳥,還住著美洲豹,我們沒有遇到猛獸,小心翼翼走著走著,就來到了Temple IV前。周圍仍然黑漆漆,我們沿著後來才興建好的木梯子,安穩地爬到六十多米的高度。我們就那樣坐在石階上,等待晨光乍現的一刻。Temple IV其實還未完全修復好,部份位置還撐著支架。晨霧太濃重,我們終究沒能看到日出,只是看著腳底下的樹冠,森林悠悠在晨光中轉醒,開始鳥鳴、猴叫的一天。

提卡爾遺址是好幾齣電影的拍攝地點,其中一齣是1977年拍攝的Star Wars。看著1977年的電影畫面,那片樹林與穿透樹林而出的石塔頂部,跟2019年的景色全然沒有分別。時光流轉千回,或者,也真有什麼,由天地初開之時,就一直流傳到今天。

(原文刊於2019年6月號 Jet Magazine)









Monday, April 15, 2019

Guatemala Lago Atitlan:在阿蒂特蘭湖遇見馬雅人

《美麗新世界》的作家阿道斯赫胥黎曾經到此一遊,並慨嘆這個湖區是人間仙境。傳聞《小王子》作家聖修伯里,來到危地馬拉時,曾經形容這個湖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湖泊。當地馬雅人形容這個湖水甜美,用湖水煮食、洗衣,可以帶來健康。

這個湖,被連綿的火山包圍。

這個湖,下午總會變得波濤洶湧。

這個湖,叫阿蒂特蘭湖,Lake Atitlán



阿蒂特蘭湖位於中美洲危地馬拉,一般可以從該國首都危地馬拉城 (Guatemla City)或舊都安地瓜(Antigua)坐巴士前往帕納哈切爾(Panajachel),車程大約三個小時。帕納哈切爾就位於阿蒂特蘭湖的湖畔,是一個小城,旅館、餐廳、紀念品商店主要散落在兩條大街,白天的時候,只要在小店前稍稍駐足,就會有馬雅原住民來向你兜售各種民俗工藝品。由於周遊阿蒂特蘭湖的旅人最先都會抵達帕納哈切爾,所以這裡亦變得非常商業化。晚上,不少餐廳都會成為旅人喝酒聊天的聚腳地,而原住民早就在日落前散去。

來到帕納哈切爾,感覺上就好像來到一個墟市一樣,衣食住行各樣所需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亦有不少NGO在這裡設立辦事處。亞洲面孔在這裡算是少數族裔,除了幾家日本人開的旅館和餐廳,還有一家韓國年輕人開設的咖啡店,生意好像也很不錯。帕納哈切爾商業味濃,不過只要走到阿蒂特蘭湖畔,看著遠處三座壯麗的火山,不論白天還是日落時份,閒逸的氛圍同樣令人神往。

在中美洲,危地馬拉仍然保留大量原住民文化-馬雅文化。馬雅女人最擅長織布,每個部落各自有不同的圖樣,令人看得花多眼亂。來到帕納哈切爾,散落阿蒂特蘭湖周邊的是不同的原住民村落,有不同的馬雅部落聚居,我就挑了幾個有興趣的地方,坐船拜會。


尋訪原住民村落


帕納哈切爾有兩個碼頭,首先要決定自己想到哪裡,不要走錯碼頭。按旅館人員的推薦,我把San Juan San Pedro兩個小村落遊編在同一天,因為這兩個村落不大,如果沒有打算行山而只是隨便走走的話,可以上午先坐船到其中一個村落,下午再到另一個村落去。

首先我從帕納哈切爾出發,坐船到San Juan San Juan 其實是簡稱,全名是San Juan de la Laguna。上船前記得先跟船家談好價錢,一般會在開船後或下船時收取費用。船上,遊客與原住民各半;我們好奇打量原住民的衣著,對方只是見怪不怪地繼續按手機或自顧自聊天。下船後,看見碼頭上聚集著幾個導遊,也不特別熱絡,只是無可無不可地招攬遊人。San Juan不大,自己隨便逛逛就可以了。

San Juan這個村落,似乎最能夠保留當地人生活的味道,沒有過度開發成旅遊區。商販對於遊客當然熱衷,不過也不介意只是隨便兩句閒話家常。這裡最有特色的是以天然染料製作的紡織品與編織品,除了靠近碼頭的小商店,其他大都已合作社形式經營。什麼是合法社?通常就是由幾個婦女組成,把自己的紡織品、編織品集中在一起放售。有些合作社還提供工作坊,讓有興趣的遊客付費學習。我在San Juan閒逛期間,最少就看見兩家這樣子經營的合作社。走進其中一家,店裡放著圍巾、化妝袋等布製品,手工不俗,顏色也很別緻;店裡的馬雅原住民女人和子女在看店;店子後方是一個小小的園子,放著一台織布機。馬雅女子見我滿有興趣的,就開始向我介紹起這間店子來。女人仔細地在織布機上掛上紗線,示範怎樣一行一行織布,織出不同花紋;庭園裡種著細細的棉花樹,女人說,她們用的棉線,都來自自家種植的棉花(當然園子裡的棉花樹不足夠用來生產,主要目的都是用來向遊客展示);女人又讓我仔細看看紡織機附近、一棵樹的枝條,上面都是細細的,艷黃色的小蟲。這些小蟲,原來可以用來做天然染料;之後她又從店裡拿出其他東西,如樹枝、樹葉等,並洋洋得意地說,那些材料,煮過後都可以成為天然染料。她帶著驕傲地說,這個村子,世世代代都沿用馬雅祖先留下來的方法,製作染料去織布。說罷,在櫃檯拿起了一些外國人幫她們預備的宣傳單張,上面有她的模樣。原來她就是這個合作社的工坊導師,難怪做起介紹來一副胸有成竹、信心滿滿的樣子。可惜我打算接下來要到另一條村子去,不然倒想要跟她拜師學藝呢。

San Juan San Pedro兩個村落,有山路連接。走路的話,大概30分鐘就可以到達。不過聽說山路上不時發生搶劫,所以為安全起見,還是付一點錢坐tuk-tuk車好了。tuk-tuk車在阿蒂特蘭湖區很常見,一般都是10分鐘就能開車到達的距離,當地人與遊客都很喜歡乘坐,貪其便宜又方便。San Pedro最著名的是一座高山,遠看像印第安人的鼻子。我沒有行山,就找了個日本人經營的茶居,坐下來欣賞眼前的山明水秀。有人說San Pedro是背包客的天堂,這裡有語言學校,有廉價住宿,當然少不了背包客最愛的酒吧。橫街上都是賣手繩等紀念品的地攤。在金髮碧眼的遊人之間,我倒是想念San Juan 的安靜。


拜會原住民神祇


阿蒂特蘭湖區一帶,最大的村落要算Santiago了。來Santiago,很多人都是來尋訪馬雅人信奉的Maximón大神。Maximón是何方神聖?馬雅人相信,只要誠心向Maximón祈求,祂會有求必應。我的原住民導遊告訴我,在SantiagoMaximón每年都會搬一次家,每年都會交由不同的人「接待」,這個人必須德高望重,又要熟悉祈福的程序啦,而Maximón每年都會隨這個照顧者的喜好不同,而會改變外觀,不過通常都會著西裝繫領帶。Maximón也愛煙酒,所以這些貢品自然是少不了。見到Maximón,倒是令我想起從前在玻利維亞見過、專門保護礦工的魔鬼Tío。兩地原住民敬畏的神、鬼,似乎都充滿人性,煙酒不離身?

要拜訪Maximón,要付「入場費」,如果要拍照,就要再多付一點「拍照費」。我們來到Maximón的「住處」時,剛好有人在進行祈福儀式,我就站在一旁觀看了一會兒。負責儀式的人(應該算是巫師嗎?),口裡唸唸有辭,信眾跪在地上,誠心祈禱。巫師絮絮唸很久,後來離開現場之後,導遊告訴我,那個女信徒在請求Maximón幫忙,讓離家的男人早日回心轉意歸來。導遊說,誠心則靈,如果不相信MaximónMaximón就不會幫助你實現願望。我只是笑笑,無可無不可,反問導遊他相信嗎?他一臉認真告訴我,他沒有女朋友,本來猶豫要不要求Maximón幫忙,但他的奶奶跟他說,Maximón會賜他一個女人,但條件是Maximón會自己先享用啊,於是導遊就沒有求Maximón賜他女朋友了。


我倒忘了問,那個祈求自己的男人早日歸來的女信徒,她的男人也要先跟Maximón共享嗎?還是可以用其他方法「賄賂」祂?



(原文刊於Ming Watch 明錶雜誌,2019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