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Tuesday, May 22, 2018

Cambodia 飄泊靈魂之地

「看,這就是魔幻之眼,魔幻之耳。遠方發生的事,全靠它,你這就看見了,聽見了。」戴手表的男人,手執電纜的一端,跟同伴如是說。

那男人一直似聽非聽的,然後,帶著無奈說:「而我家裡甚至沒有電。我們點的是油燈。」

戴手表的男人就沉默了。

男人滿有興味地研究手中的東西,說:「這就好比人的身體吧,外面的是皮肉,裡面包裹著的,就是骨頭。」

「是的,這是血肉,這是骨頭......


以上的對白,出自【飄泊靈魂之地】(The Land of Wandering Souls),潘禮德 (Rithy Panh)導演的紀錄片。關於那一年,柬埔寨開始鋪設第一條光纖電纜,為人們帶來了工作機會,讓農民失去了可耕的土地,也翻開了戰亂時期遺落的炸彈。那一年,是1999年。


八年前後,換了幾許風景


我第一次到柬埔寨,是2009年。那時候跟好友一起參加旅行團,高床軟枕,享用舒適酒店提供的上網服務,酒店還好像是新建成的。那時候,我們先遊覽首都金邊,接著是暹粒。好像參加的是五天團,都記不清楚了。最記得在金邊,遇到過很多斷腳的男人。我們不知道,他們當中有多少是因為戰爭失去了一條腿?又有多少是因為鋪設電纜時遭遇了意外?又有多少是因為騎摩托車時出意外?那個寧靜的夜晚,我們坐著冷氣開放的大巴,路過一間又一間農舍,周圍漆黑一片,農舍透出微弱的、搖曳的光線,裡面一家人享用著晚餐。這麼些年過去了,看過的風景都迷糊了,然後有些東西竟然如此深刻。

後來就不經意地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之類場合,看到那【飄泊靈魂之地】電影。

然後,時光流逝,我們看到過更多風景,有些壯麗,有些不外如是。2009年的時候,我說過會再到暹粒,要再訪大小吳哥。一晃眼,再踏足這片土地,竟然已是8年後。8年前的記憶已經模糊,我記住了一些,又遺忘掉一些。今次,上飛機的時候,還帶著前一個晚上的宿醉。彷彿間,人就到達新建的暹粒國際機場。是的,8年前,香港還沒有直航暹粒的航班。今日的機場很光鮮亮麗,下飛機的時候,藍天白雲在迎接著旅客,嗯,美好的東南亞冬日太陽。


路邊攤,生活的氣息


第一天,我們的行程不算緊湊,這就是不跟旅行團的好處吧,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到達的時間太早,還未能進房間躺躺,也就只在附近隨意找間咖啡店坐坐。接下來就是預先購買進入吳哥窟景區的門票,我們買的是三天入場證,預算接下來兩天都會在吳哥景區度過。傍晚時份是當天的節目重點,朋友預先在網絡上找到一個本土美食導賞團 “Angkor Street Eats”,這下好了,可以吃街邊小吃了!

跟導遊碰面後,知道就只有我們兩人,感覺也不錯啊,人少,反而可以按我們喜歡的步伐行進。導遊是個中年人,說話的語氣帶點陰柔,好像很多東南亞人,說話都是這樣子的。一路上隨便聊天,他就已經不經意地跟我們說起自己的身世。因為赤柬,年少的時候,他已經成了孤兒,在孤兒院長大、學習。說起來好像沒事兒一樣,我想,這到底要經過多少年的沉澱,才可以如此平淡如訴說別人的故事?又或者真的要放輕鬆往事,才可以跟不相干的人如此閒話家常?

一開始導遊先生把我們載到一個小村子,裡面是一個很鄉土的小餐廳,廚房隨便吊著一些醃製的乾貨,其實如果不是進門之後見到的一列桌椅,大概我們會以為自己是誤闖民宅吧?在這裡,我們試吃了一些地道的炸物。附近傳來柬埔寨的流行音樂,我們聽著覺得有趣,也忍不住學了一兩句柬埔寨語。原來這裡一到晚上會非常熱鬧,當地人會在這裡唱唱卡拉OK,吃飯聊天。我們來的時間尚早,所以還算清靜的。

之後導遊把我們載到一個吃串燒的地方。炭烤的串燒,如果是自己路過,應該也不太敢吃啊,因為也不知道肉的來歷呀。也不是沒有試過亂吃路邊攤,某年北京的朋友開車帶我去看長城,因為太早出發來不及吃早餐,一下車我就跑去路邊攤買熱騰騰的烤香腸。香腸放進口一咬下去,那種霉爛的肉質,令我瞬間想起看過的幾百則內地黑心食品新聞,忙不迭把口裡的、說不上是什麼肉的香腸吐出來;並且提醒自己,看不出本來形象的肉,不要吃。對自己的叮嚀已經入心,所以路邊攤的烤肉串,我一般不會買來吃,難道你就能夠忘記那些聽了千百遍,說烤肉串的肉,都是來自腐肉,甚至是坑渠老鼠肉的種種傳聞嗎?不過,來到柬埔寨,我是放下了那些在內地的戒心。在店門外看著大嬸在烤肉串,看著那盤炭火,不知怎麼我就覺得寬心。看見店內坐滿了當地人,大概都是剛下班的樣子,導遊招呼我們坐下,然後就開始張羅一桌子的食物。食物一碟碟上場,顏色都很好看,味道也很好;一碟碟吃,似乎要吃到第二天早上才可以吃得完的樣子。我們邀請導遊一起吃,他只是笑笑說,他工作時不吃東西的。一邊吃,一邊聊天,原來這店只是賣串燒烤肉的,不過導遊順便把附近的小吃都招來了,讓我們可以安心在小店坐著慢慢吃,不用趕著這裡停一停,那裡站一站。

吃到撐,在附近散了一會兒步,走到了河邊的路邊攤。導遊安排我們在一旁坐下,我們以為只是要喝點什麼果汁沙冰之類的,沒想到導遊又端來了一碟碟、一碗碗食物,既有炒麵,又有粥品。然後還有一團奇怪的東西在小碟上。導遊問我們猜到是什麼來嗎?朋友瞬間說出答案來。呃,就是東南亞很流行吃的鴨仔蛋啊。就是那種裡面有隻正在成長的小鴨在裡面的蛋啊。說是很補身啊。我本來不敢吃也不太想吃,看著碟中黑黑的一團東西,又按耐不住好奇心,用筷子把它翻來覆去。老實說,牠的身體沒有我想像的硬;大概是骨頭還沒有發育好,就那麼軟軟的一團,基本形狀,留心看,還是看得出來,哪裡是頭,哪裡是翅膀,不過要是事先不說,其實也不會知道是什麼。不知怎麼,忽然有種想法,反正牠都死了,不放進口,把牠丟了,好像更白費了牠的死啊,於是我也就張大嘴巴放了一點點進口裡。鴨蛋本身很香,醬油味也調得不錯,所以坦白說它味道真的不差,不過要說會不會一吃再吃,我倒是覺得吃過一次就足夠了。

之後的餘興節目,是喝本土自釀的啤酒。沒想到,喝手工啤酒之餘,竟然還有一道本土「美食」,炸蟲子,用來佐酒。一大碟端上來,黑壓壓的一堆各式昆蟲,最嘔心的要數黑色的大蜘蛛吧。導遊好像知道捉弄我們成功了,竟然笑得很歡樂。我們對著一大盤炸蟲子興高采烈地拍照,說實話,之前跑大陸的時候,昆明的客戶就曾經捧來一大盤炸蟋蟀,那時候,倒是同行的老外吃得津津有味,我們幾個香港人是看傻了眼。這次呢,眼前的「美食」,沒有以大堆頭取勝,而是以種類取勝。既有大蜘蛛,又有必不可少的蟋蟀、草蜢,有一些像蟑螂,還有一條小蛇。問導遊,還有餐廳侍應,最喜歡吃哪一種,他們都說是最愛吃蜘蛛。我看著,覺得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把蜘蛛放進口裡的感覺,太恐怖了。於是我們眼睜睜看著導遊表演吃蜘蛛,我只是挑了隻最小的草蜢來意思意思一下。好了,以前一直說,自己的底線是不吃蟲,想不到,連鴨仔蛋都吃了,吃一隻小小的草蜢又算得上什麼呢?炸草蜢其實也沒什麼味道,就脆脆的。古靈精怪東南亞,又完成了一章。


「溫多啦、溫多啦」


這篇,本來想寫大小吳哥呀,不過認真想想,這些年來,到過這些景區的人都不少呀,大家都可能覺得沒有什麼新鮮感了。柬埔寨的歷史,隨便在google搜搜,就可以翻出一大堆來。與其做個文抄公,我就來寫寫我看到的、我感受到的好了。

跟柬埔寨一別八年,這裡的旅遊業又更興旺了。上一次來,我們坐旅行社安排的旅遊巴,每到一個景點,下車的時候,總是給一班小孩團團圍住,有的在叫賣,有的在討錢。一聲聲「溫多啦、溫多啦」(one dollar, one dollar),他們像唱著歌謠似的,那一張張黑黑的、瘦小的臉龐,我那時候聽得心都碎了。記得那時導遊總不忙叮嚀我們,不要給錢他們,給了一個,又有其他湧過來,沒完沒了。那時候我們都鐵了心,對孩子搖頭微笑,他們再多纏一會兒,就會自行散開。臉上其實也沒有什麼失望,就好像討錢不過是他們童稚的遊戲之一。記得那時候,已是行程的尾聲了,有個孩子在向我販賣一本英語的、關於吳哥景點的書。一看就知道是翻版書了,那些粗糙的印刷技術,騙不了人。好像是要賣幾塊錢美金的,本來沒有打算要買什麼,不過想到孩子背包裡還有各式沉重的翻版書本、紀念品要賣掉,也就不過幾塊錢,就買了本書。回來之後,也的確有認真翻閱過一段時間,也總算沒有浪費什麼。

八年後,討錢的孩子好像沒看到了,叫賣的人也好像少了。我跟朋友說,可能是因為我們不是跟旅行團,與其圍攻我們這些散戶,倒不如集中向旅行團下手,可以一次過向廿來人叫賣比較划算?不過後來聽說,好像是柬埔寨政府不想鼓勵孩子放棄學業來叫賣與行乞,於是都勸遊客不要再鼓吹這種風氣。大概幾年下來,孩子都明白了這個道理?乖乖去上學?的確,在路上看見穿整齊校服的孩子要多了,不再像從前那樣不修邊幅的。


生活,每天都是一場修練


著力推動旅遊業的柬埔寨政府,這幾年,賺外匯之餘,也沒有出賣宗教的尊嚴。幾年前有遊客在遺址前拍半身裸照,在機場就被截住遭檢控。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幼稚得在莊嚴的廟宇遺址前拍裸照?在教堂、在寺廟,嚴禁坦胸露臂,我以為是人類常識來的。同樣道理,其實在這些地點,不要喧嘩叫嚷,我以為也是常識。不過碰面撞到的內地旅行團,依舊一貫喧嘩聒噪。在巴戎寺,在微笑的佛像前,在塔普倫寺,在大象台,我們擦肩而過,多少次我想讓他們小聲一點。也吧。就當是一場修練,在聒噪的當下,發掘內心的平靜,好了。

以闍耶跋摩七世面容為藍本來雕刻的佛像,個個面帶笑容,也是因此,有了高棉微笑的說法。記得第一次到訪吳哥窟,也就是為了這高棉微笑。看著,心就安了。走到哪裡都看見的微笑,為我們這些過客帶來一瞬的平和,同時也觀照著柬埔寨人民。走在廢墟中,看著無所不在的高棉微笑,早上彷彿的日照,中午猛烈的陽光,午後溫柔的落日,照著石雕,照著青苔,照住今昔。

你們有在吳哥等待過日出日落嗎?每天都有日出月落,可每天都不一樣。我們摸黑坐tuk tuk車,打算去看日出。清晨,空氣很清涼,車揚起了風沙,還好我們穿了長袖薄外套,才不致著涼。

來到莊嚴的吳哥寺前,我們隔著水池,等待。站在人群中的第二排,我們算來得不晚了。天仍是黑黑的。吳哥寺不過是一個灰影。我們耐心等待。天慢慢由灰轉藍,人愈來愈多。然後天就慢慢轉白了。我們沒有等到太陽緩緩升起的那一幕。應該是雲層太厚了。有點可惜。大家都是特意早起的呢。天亮了,幾許遊人都只是佇立在原地,沒有散開的意思。我不知道他們還在等待什麼呢?或者不過是在等那人潮漸漸散開後,拍一張經典的吳哥寺與水中影?我們在晨光中,在水池旁、在空地,安靜地散了一會兒步。

我想,來吳哥寺看日出這回事,本身就充滿佛學的意味。日升月落,每天安靜地進行著,本來就不會驚動任何人。你看到,你看不到,太陽依舊在那裡,日月依舊日日如是的出現、落下。而日出會消逝,帝國會滅亡,人會死。我們活著,努力過好每一天,卻終究無法強求什麼,留住什麼。

旅行的當兒,人生中的流水帳,你選擇記住了什麼呢?有旅客記著被騙的經過,憤憤不平;有背包客記住人性的美好;有人記住了那些聽來的故事;有人記住了那些苦難;你選擇看到什麼?你又選擇記住了什麼?

我想,我沒有選擇看到什麼,沒有選擇記住什麼;而是那些一事一物,找上門來,讓我看見,讓我記住。

【飄泊靈魂之地】(The Land of Wandering Souls) 電影中,有那麼一幕:

「你認為富人還是窮人比較多享用美食的機會?」一個男人跟另一個男人說。
「窮人吧......富人每一餐都有太多顧慮......我們窮人啊,只要有得吃,就都是美味了......


紀錄片如是記下了那一代人的點滴。不知怎麼,我沒有活在他們當中,卻記得深刻,那些真實的對白。



(刊於Watch Critics 名錶論壇三月號)








Sunday, May 6, 2018

BOLIVIA .天空之鏡以外,玻利維亞的另一面

一直以為玻利維亞的首都在拉巴斯(La Paz),直到預備到玻利維亞旅遊,才知道拉巴斯不過是後來才成立的行政首都,最初的首都,亦即是現在的憲法首都和司法首都,是蘇克雷 (Sucre)。原來蘇克雷在西班牙人來侵略前,是一條原住民村落,不過西班牙人於1538年在這裡建立起殖民城市,後來在此也設立了司法行政機關等。於西班牙殖民時代,蘇克雷因為鄰近的地方波托斯(Potosi)被發現盛產銀礦,這裡因而變得特別繁華。今日的蘇克雷,大概因為名氣總落於拉巴斯之後,於我看來,這個城市不免有一抹遲暮的神傷。

在蘇克雷的街頭行逛,相較於人多車多的拉巴斯,在這裡感覺更像置身西班牙小鎮,除了到處都是殖民風情建築,路上的行人,好像都帶著一臉從容。蘇克雷市內有不少歷史建築與博物館,慢慢逛,消磨幾天毫無難度。不過在蘇克雷,最需要看的卻是這裡遠古的「原居民」。


白堊紀恐龍公園


早在玻利維亞被命名之前,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南美洲的這片大陸上,誰是原居民?就是恐龍啊。蘇克雷市郊有一個白堊紀恐龍公園(Parque Cretácico),一開始我在地圖上看到,心想會不會是一個類似侏羅紀公園的主題樂園?既然看厭了市內的殖民建築,但見旅遊書上對這個恐龍公園也著墨不多,好奇心下,就直接問問旅館的職員,看這地方值不值得去看看。旅館職員一聽到就熱情推介,差點沒以為他也是這個公園的推銷員。其實他也說不出有什麼特別,反正就是萬勿錯過吧。我再三確認那裡不是主題公園,就放心了,於是就在市廣場跳上旅遊專巴,到距離市中心五公里外的市郊恐龍公園去。

當時整輛旅遊專巴也沒有多少人,我心想,糟了,大概是一個很無聊的小公園吧。不過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態,反正都上了車,就去看看吧。下車後,跟著同車的一對當地情侶,走到售票亭。一看裡面竟沒有人。連忙看看公園的開放時間,沒錯,是辦公時間啊,好了,不要緊張,南美作風,辦公時間售票處沒有人很平常,不要打算逃票,因為牆角處裝有閉路電視啊。前面的情侶揚聲叫了叫,一個胖嬸嬸氣急敗壞地出來,噢,原來她就是售票員呢。

走進公園還未開始細看,就被職員催促著,原來是這個時段的導覽團快要開始了。如果錯過了,就要等好一段時間。於是我就匆匆跟著大隊去。導覽人員隆重其事地介紹了參觀守則,然後分發我們每人一頂安全帽,叮囑我們一定要載上,說是山坡上隨時有鬆脫的石子掉下來呢。

沿著那條充滿碎石的小坡走下去,原來這個公園內,竟然有一個懸崖,上面記錄了全球面積最大最清晰的恐龍腳印。為什麼恐龍腳印會在懸崖壁上而不是在地上?這是因為這片懸崖壁,其實是地殼運動形成的產物;它本來是一大片陸地,不過因為地殼運動摺合成今日的懸崖。在懸崖壁上,清楚留下了347米長的恐龍足跡,應該是世上最長的。

我們小心翼翼走過一段斜坡,來到懸崖壁前,近距離看恐龍足印。公園的導遊手足並用,再加上小道具,為遊人講解恐龍的走路姿勢,而不同種類的恐龍又會留下怎樣不同的足印。導遊是本地人,講解很詳細很專業,看得出他很喜歡自己的出生地。導覽團參加過很多,遇上「有心」的導覽員可不是必然。每次遇到,導覽結束後,我都會由衷向他們道謝。鼓勵是人最大的推動力。而園區內除了這個恐龍足印化石,還有一比一的恐龍模型,非常有電影感!

公園內有個小小的餐廳,走累了,可以吃點東西。食物就是簡餐吧,可以順便在那裡嚐嚐玻利維亞土產汽水,顏色是非常人工化的黃色,味道就是我們的玉泉忌廉汽水加甜版吧。園內玻利維亞人喝著進口貨可口可樂,我作為一個外地人,喝著玻利維亞土產汽水,難免相映成趣。


在拉巴斯尋找原住民祭祀文化


回到玻利維亞的行政首都拉巴斯,位於海拔3,650米高的地段,是全世界最高的行政首都。香港有錢人都住山上,坐擁腳下美景;在南美,卻是窮人住到資源匱乏的山上去。玻利維亞首都圈內,有錢人聚居在低處新建的房子,貧窮的就住在高山上的簡陋破屋。拉巴斯的居住人口,過半數是印第安人,亦即是原住民,大概因此,在這個大都市,很容易就找到各種屬於原住民文化的東西。

拉巴斯市內,有一條街叫做 Calle de Las Brujas ,中文就是巫婆街。這條街道,不長,店舖除了賣一般的紀念品,還有據稱能增強性能力的神油,還有可以留住情人的心的香水,以及其他古靈精怪的東西。類似的這些東西,在很多南美或東南亞市場都有售,唯獨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東西,只在這裡看到,那就是駱馬屍體。我問店主那些駱馬屍體到底有什麼用,店主指著一包預先製作好的「禮品包」,裡面有一隻駱馬寶寶的乾屍,有糖果,有古柯葉等等。原來這個「禮品包」,是用來孝敬 Pachamama (大地之母)的祭品 。Pachamama 在原住民文化裡,有著祟高的地位,當然要好好孝敬她,以求獲得保護。原住民的文化,世世代代在玻利維亞流傳著,沒有因為曾經被西班牙人統治過而消失。


現代礦業忌諱


除了大地之母pachamama,玻利維亞還有一個叫tio的神。與其說神,倒不如說是魔鬼更合適。在Potosí這個地方,多年來一直以礦產馳名,那裡有一座名叫 Cerro Rico的礦山,出產最為豐盛。由於在礦洞工作很危險,迷信的礦工會向礦洞的魔鬼Tio奉獻,給他烈酒、香煙,還有對印加人來說最是神聖的古柯葉,再加上駱馬的鮮血,用這些祭品賄賂魔鬼,祈求出入平安。在暗無天日的礦洞,卑微的人類,只能信靠魔鬼。

部份前礦工改行當做導遊,由他們帶著好奇的遊客,到礦場參觀。我們穿上連身工衣、水靴,戴上有頭燈的頭盔,在潮濕昏暗的洞內爬行。礦洞一點不大,僅僅夠我們以單行的方式前進;洞內塵土飛揚,長期吸入塵埃,礦工一般都落得短命的下場,通常只活到四十多歲。我們在洞內找到Tio像後,就把預先準備好的祭品獻上,發現竟然缺了香煙!導遊連忙自掏口袋,為礦洞魔鬼點起一口煙。導遊還提醒我們,在tio面前,千萬不能提礦坑意外這種不吉利的事,就怕激起Tio的兇殘,畢竟與礦工性命攸關!這大概跟中國人忌諱鬼神,盡量不提死亡這種事有點異曲同工?


由恐龍腳印,到印加祭祀文化,到現代礦業忌諱,作為一個行前沒有什麼準備就出門的旅人,真是眼界大開,驚喜連連。

(刊於2018年4月號MING WATCH 明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