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Friday, May 1, 2020

前進吧,緬甸慢旅行 Travel Slowly in Myanmar

雖然有點費事,但是,既然來到緬甸,你還想追趕什麼?就跳上火車跳上船,來一場緬甸慢旅行吧。帶著這樣的想法,於是,我在緬甸東部群山繚繞的撣邦(Shan State),一個叫格勞(Kalaw)的高海拔城鎮坐上窗戶關不上、椅子殘破的緬甸火車。目的地是美麗的茵萊湖(Inle Lake)。

茵萊湖是緬甸第二大淡水湖,位於緬甸東部撣邦,遊客可以在仰光坐一個多小時的內陸機到最接近的黑河機場(Heho Airport),然後轉乘的士或其他陸上交通工具,前往娘水(Nyaungshwe),再由娘水到茵萊湖。時間充裕又喜歡健行的朋友,可以在格勞出發,參加二日一夜或三日二夜的行山團,由富經驗的當地導遊帶領,認識緬甸山區農民的生活,在山上民宿過夜,再進入茵萊湖。


慢火車之旅


英國殖民緬甸的時候,格勞就像是英國官員的避暑勝地一樣,而當地到現時為止,還保留不少別具英式風情的小屋,如果不是到處都看到皮膚曬得黑黑的緬甸人,一定會以為自己時空轉移到英國去。由於位處高海拔地勢,氣候清涼,當然是舒服的避暑勝地。不過在緬甸的冬季來到這種高海拔地方,沒有冬衣實在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

雖然遊人來到格勞的目的,離不開健行,不過,從格勞出發到茵萊湖,還可以有一個浪漫的選擇,那就是坐火車。所謂的浪漫,當然不是金碧輝煌或者模仿貴族出行的懷舊火車。火車是火車,懷舊嘛,不用懷,因為它是真的古舊。三個多小時的火車程,火車票有分平貴,但也就不過一兩塊錢美金。無論平貴,車廂內也差不多,都是一樣破舊。車廂安裝有風扇,積著厚厚的塵埃,大概久未運作。火車窗大開,所以火車開行之後,不會覺得悶熱。我說的浪漫就是這一種:你能夠有那種不慌不忙的餘裕,不介意火車其實不快;能夠不拘小節,不介意車廂因經過歲月洗禮的自然破舊。這種就是緬甸式的浪漫。

火車徐徐開動,沿途會經過傳統的緬甸民居,會有好奇的緬甸小孩對火車熱情揮手;會經停兩三個小站,你會看見頭頂著小吃叫賣的婦女;運氣好(或不好)的話,你甚至會經歷火車換轉路軌不成,久久離不開火車站的困境。你也會看到緬甸的鄉郊景色。你也許會交上一兩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許會三小時不說一句話,因為旁邊沒有會說英語的人。然後你就抵達了Shwenyaung站。坐上共乘的士向娘水鎮(Nyaungshwe 進發。娘水鎮是一個平靜的小鄉鎮,由於是遊覽茵萊湖的必經之地,旅館、餐廳當然不缺。

如果你對緬甸的寺廟呀佛塔呀感到審美疲勞,那麼,在茵萊湖待上兩三天就對了。你既可以選擇在小鎮娘水住宿;旅費充裕的話,不妨選擇住上茵萊湖畔的bungalow,坐擁無敵湖景,彷彿平靜的湖泊成為了你的私人財產一樣。


漁民與長頸族


茵萊湖一望無際,遊客參觀,離不開船河之旅。三五成群的朋友,不妨私人包船,與船夫商議想要參觀的景區(雖然其實離不開那幾個,不過勝在參觀的時間自定);如果你只是獨行或只是二人出門,覺得包一條船太貴,娘水還有船公司安排按人頭收費的船河之旅,價錢相宜(才6,000mmk,相當於三十多港元),大半天的時間,拜訪7個必到景點,當然時間就由不得自由掌控了。我是獨行俠,參加了按人頭收費的船河之旅,感覺方便,也沒有一個人包一條船的落寞。

茵萊湖的漁民,擅長用比人還高的魚籠捕魚。漁民首先會站在船尾,用一隻腳作平衡支撐身體,另一隻腳用來勾著長桿作撐船用。然後把大大的魚籠撒向湖中的魚群,再單腳用竹桿攪動湖水,讓魚群受驚衝進魚籠來捕魚。一天下來,不少漁民就靠「表演」捕魚,來向遊客收取小費維生。不知道小費的收入會不會比捕魚、賣魚多?喜歡攝影的朋友,有些會選擇在日落時份才包船遊湖,就是為了捕捉日落時份、漁人以魚籠表演網住日落太陽的一幕。

茵萊湖一帶有不同的村落,形成了所謂的五日市場,供居民購物,讓遊客參觀;由於每天都有不同的市場開放營業,船家自會知道把遊客載到哪一個市場去。船載我們到市場之後,一上岸當然是以遊客為對象的紀念品攤檔。穿過長長一排的紀念品小檔,就是居民購買日用品、新鮮食物的市場;一如東南亞大部份的濕貨市場,肉販即場切肉,魚販即場劏魚,血淋淋的場面,還有那一種濕貨市場獨有的腥臭,我竟然有種見慣不怪的感覺;倒是市場內不少歐美遊客顯得興奮莫名。這類型的五日市場主要賣濕貨和日用品,遊客拍拍照也不會久留;於是船河遊當然會帶遊客到真正的購物地點,例如銀器店、手捲煙店、用蓮花抽線織造布料的店等等,這些店位於沿湖而建的不同小村,村民就大都以那一種手藝為生。

茵萊湖一帶聚居了不少民族,其中一個是Kayan族。相傳當年林蔭深處,虎患連年,殘害了不少在林中務農為生的Kayan族人,於是族人想到在身上最脆弱的頸部,戴上一圈又一圈沉甸甸的銅環作保護。Kayan族的女士在5歲開始便戴上頸圈,銅環的數目隨年歲增長而累增。女性外觀上脖子好像長得長長的,成了我們今日口中的長頸族。其實她們的脖子沒有變得特別長,而是因為銅圈的重量把鎖骨壓低了,因而形成「長頸」的觀感。長頸族婦女最擅長的是織布,來到這裡,與其把她們當做拍照的佈景板,不如買一點她們的紡織品,或者稱讚她們一下?縱然語言不通,微笑與誠懇的眼神是世界通行的。


來緬甸買醉


不到緬甸也不知道,原來緬甸也有葡萄園和酒莊,而且不只一個。東枝酒莊(Aythaya Vineyard)歷史最悠久但距離茵萊湖略遠,紅山酒莊(Red Mountain Estate Vineyard)就地點方便,靠近娘水鎮,我參觀的時間不多,就在娘水坐上tuk tuk車,到了車程大概半小時以外的紅山酒莊。酒莊的葡萄園,葡萄品種來自法國和西班牙,釀酒師來自法國。酒莊有免費的導覽團,簡單介紹一下酒莊的歷史之類,要說深入絕對算不上,我想,葡萄園東主也深明遊客到來,主要是為了滿足好奇心,看看一方水土如何孕育出不一樣的葡萄酒?我好杯中物卻不是專家,聽說這裡所以能出產葡萄釀酒,主要是因為茵萊湖特殊的風土。位於高原的茵萊湖,沒有緬甸其他地區的炎熱潮濕,相反由於位於高原,氣候清涼而穩定;又由於酒莊位在石灰岩含量高的山脈上,弱酸疏水的土壤特性正好適合孕育葡萄。負責導覽的當地人說,葡萄園也是花上數年時間慢慢調節,才得出今日這個模樣。我參觀的時候正值年末12月,葡萄還不是時候,長得小小弱不禁風的樣子,很可愛。

參觀酒莊,當然想要試試緬甸的葡萄酒。沒抱太大期望,但求味道不要像雲南紅酒就可以了。面向眼前翠綠一片的葡萄園,試了兩款紅酒(Pinot NoirSyrah)、兩款白酒(Sauvignon Blanc 與據說很受歐洲客人喜愛的Muscat),下酒菜是緬甸炒花生。兩款紅酒的味道都平平凡凡,無驚也無喜;白酒溫度略嫌冰得不夠,甜度酸度倒是很合適。四款酒中我覺得Sauvignon Blanc最對胃口,味道清新帶果香,讓我想起初夏帶著微風的歐洲後園派對。


(原文刊於2020年4月號Ming Watch 明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