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雜誌.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雜誌.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June 25, 2020

秘魯深度遊:窮人進化島與神秘納斯卡線

香港人遊南美,時間有限,一般會先飛抵秘魯首都利馬,稍作停留,便會前往庫斯科,再往舉世聞名的馬丘比丘天空之城進發,成功打卡便繼續前往高原的的喀喀湖,繼而跨越國境,向鄰國玻利維亞天空之鏡進發,就此打發掉十多天假期。這些最著名的景點當然不能錯過,不因為其名氣,而是因為南美山山水水間獨有的魅力。不過除了這些星級景點,南美洲廣闊的大陸,又豈止這麼少值得細看的地方?有時間的話,不妨從首都利馬出發,沿著秘魯綿長的太平洋海岸線一路向南,遊覽背包客戲稱的「窮人進化島」,然後再去尋找荒漠上的神秘線條。


何謂「窮人進化島」?當然不是指窮人在島上會進化啦!位於南美洲厄瓜多爾(Ecuador)的加拉巴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生態環境獨特,達爾文遊歷後得到啟發,寫成了進化論,群島故而獲得「進化島」之美名。不過要參觀進化島並不便宜,行程也相對較長,於是遊歷進化島成為歐美不少旅客的憧憬旅遊目的地。沒有錢沒有時間怎麼辦?來來來,秘魯幫到你。先到秘魯的窮人進化島,體驗一下被海獅海鳥重重包圍的感覺!



乘風破浪,窮人進化島



筆者清晨從秘魯首都利馬出發,坐了幾小時車,來到一個叫Paracas的漁港。漁港很小,岸邊停泊著小漁船,岸上是不怕人的海鳥和大大隻的鵜鶘。在漁港稍息一晚,翌晨就可以出海到Ballestas Islands,即所謂的窮人版進化島。遊人在加拉巴戈斯群島有機會與海獅同浴,不過窮人版本就沒有這種心動時刻了,因為Ballestas Islands 是受保護的區域,雖然海獅處處,但只有特許的研究人員可以登島,遊人既無法登島,也不可以跳入大海暢泳。那麼窮人版進化島還有什麼吸引力?當然有,就十多二十塊錢美元,可以出海二小時,近距離欣賞秘魯海岸生態!


穿上救生衣,就乘風破浪出發!說「乘風破浪」沒有半點誇張,太平洋也一點不太平。風浪之大,頭髮完全不受控地在風中飛揚,醒目的話,最好就穿上連帽風衣,既可擋風,又可以預防頭頂一隻又一隻海鳥的「空投物資」!


海上之旅一開始,就有驚喜!遙遙岸上的乾旱山上,是一個巨型的「洋燭台」地標圖案!有人以為那就是納斯卡線(Nazca Lines);不要心急,這裡還不是觀察納斯卡神秘線條的地方!考古學家認為這個洋燭台的年份與納斯卡線不符,所以認為這個圖案與納斯卡線無關!不過這個圖案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還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那是昔日水手用來辨別方向用的,也有人說那是當地一種讓人吃後會產生幻覺的仙人掌,你又相信哪一個說法?



置身鳥糞戰爭場地



看完「洋燭台」,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海蝕洞,再前面就是白茫茫的石島。不要以為那是雪景,島上滿滿的全都是鳥糞!秘魯海鳥族群龐大,聚居島上,鳥糞長年累月地積在石頭上。早在印加時期,印加人已懂得鳥糞是很好的肥料;而一百多年前,買賣鳥糞作肥料是一門非常賺錢的生意,所以在南美國家之間,就曾經因為爭奪豐富的鳥糞資源,掀起有名的「鳥糞戰爭」。南美到處是豐富天然資源,只是筆者萬萬沒想到,連鳥糞也可以是寶物!


一如厄瓜多爾進化島多海獅,這裡也一樣,一隻隻海獅對船隻無畏無懼,船停在海上,海獅就會愈游愈近;游水游累了,就會笨拙地扭動肥大的軀體,爬上岩石,一邊日光浴,一邊引吭高歌!



神秘古文明,納斯卡線之謎



如果你像筆者一樣,為著世間一切不可解的古文明而著迷,你一定有聽說過納斯卡線!神秘的納斯卡線,散見於秘魯的高原沙漠地帶,沙漠綿延500平方公里,上面竟然分佈著八百多條縱橫交錯的直線,三百多個地畫,更有植物和動物圖案!考古學家認為,這些神秘的納斯卡線,是出自納斯卡文明,至於納斯卡人為什麼要建構這些大部份只可以從天上看見的神秘線條,則考古學家到現在仍然未有定案!有人說這些線條或與祭祀有關,有人說由於地處沙漠,這些巨型圖案和線條其實是用來指示地下水源!當然也有人相信,納斯卡線其實是與外星人溝通的密碼!


來到秘魯,不妨就花一天到這個沙漠小鎮,一探究竟神祕的納斯卡線吧!


坐車抵達Nazca的小型飛機場,果然是沙漠地帶,土地都是一片乾涸,太陽很猛烈,又沙塵滾滾。飛機場外是疏落的小店,賣賣明信片、廉價紀念品之類。走進機場,發現裡面人頭湧湧,原來是早上風太大,小型飛機無法起飛,要等風向改了,才可以陸續讓早上的乘客起飛。現場有幾間營運Nazca Lines觀賞團的航空公司,目測價錢都差不多。我們隨地勤職員先量體重、辦手續登記。


每架小型飛機可以坐6個乘客,加上正副機師,剛好8人。筆者之沒有乘坐過小型飛機,原來每次飛行都需要先計算乘客的體重,安排體重差不多的坐在同一排;體重最重的人士要坐最前,體重最輕的要坐近機尾位置,這樣才可以平衡飛機。我個子矮小,獲安排坐在小型飛機最後排。


在飛機上坐好,帶上耳機,旅程正式開始。原來飛機師也是導遊,我們一飛沖天之際,機師會隨著飛行方向轉變而介紹窗外景色。我們一時扭頭往左看,一時看向右邊,還要低頭比對獲一開始獲派發的地圖(關於地面的主要圖案),頭和眼睛都非常忙碌,更不要說小型飛機的不穩定性,令人帶來一陣陣目眩。會暈機浪的朋友,現場也設有一個瞭望塔,可以從高處欣賞兩個納斯卡地畫。



向天空招手的圓眼人



納斯卡線的形成方法,據說圖案是以大石為標示,先移除表層深色的石塊來製定邊界,再移除圖案內部的石頭,把多餘的石頭沿邊界堆砌,使圖案突出。至於納斯卡線為什麼能保存至今?據說是因為沙漠地帶氣候乾旱,沒有雨水洗刷,當地又人跡罕至,所以一直都沒有受到天然或人為破壞。30年代被考古學家發現後,才逐漸為人所認識,及至1994年,那些地畫更被列入世界遺產。


在飛機上看著那些抽象圖案和線條,有猴子、蜘蛛、巨鳥、蜂鳥、樹木,至於最令筆者一見難忘的,就是一個有一雙渾圓大眼的人型圖案,你說像外星人呢還是太空人?不知是因為天氣關係,還是因為隔著飛機玻璃窗往外看,地面上的圖案其實沒有想像中清晰;飛行的速度也略快,有時候還沒來得及舉機拍攝,飛機就轉到了另一邊去。但是那個圓眼人型圖案,卻莫名深印筆者腦海,還彷彿有那麼一刻,看見他在隱隱對我們招手,非常詭異。






Sunday, January 5, 2020

[Spain] 我們出走,然後帶著故事歸來


這夜,敲打著鍵盤。打了又刪,刪了又打。風風火火的十一月。無論身在何方,心都無法平靜下來。無意識地刷著臉書,刷著幾個新聞頻道的直播,不覺就成了自六月以來的日常。想放空一下,就無意義地瀏覽旅遊網站,刷著機票格價網,幻想離開香港,去呼吸一兩口新鮮空氣;只是,肉體離得開,靈魂,也不過滯留在原地。

無心去玩樂。六月以前,不意掀起了上一輩子的記憶。想起很久以前的那一場旅行,是人生中的一場休假。那時候遇到的人和事,閒逛過的風景;那時候以為會記得一輩子的說話,忘了一些,又記得一些。遇上過一些人,不是失之交臂,就是在後來網絡盛行之後,在人生中錯開;然後,有那麼一位,就那麼在今年中因病離開人世。然後,久未聯絡的人們,又再次聯繫上,佯裝再次熟稔起來。懷舊,也懷緬青春。時間沒有等人,也沒有讓人重回過去。然後,我們再次在六月以後的漫長峰煙中失聯。

人生,大概就是這樣,有輕,有重。那時候看得很重的,如今,都只能夠看得很輕。雲淡風輕的安穩,就繼續留在遠方,好了。


年輕的流浪


那一次旅行,發生在很久以前,彷彿就不過是上輩子的殘留記憶。過了那麼多年,手提電話換了又換,我依然把那天的照片存在電話裡頭。如果抬頭沒有藍天,我就低頭向自己的電話尋求。那一片西班牙的天空藍,藍得很不真實;卻每每在低潮的時候,讓人重新振作。

那時候,我們都還很年輕,年輕得以為,天空觸手可及。

我是在台灣出版的MOOK旅遊書上讀到那個地方的。對香港人來說,那個地方,根本名不見經傳。旅遊書上也不過用了很短小的篇幅去介紹,算是首都附近的周邊遊,附帶一提那種,不是主流。我是因為那片藍色,立即決定即使它在天涯海角,我都要去到。當然,它不在天涯,也不在海角。那是一個叫Consuegra的地方,在西班牙托雷多省拉曼查地區的一個小城鎮。Consuegra位於 Cerro Calderico山脊之下,擁有一座外觀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堡,還有拉曼查地區典型的風車陣。對,你沒有看錯,風車不只在荷蘭看得到;在西班牙,原來也有風車,而且不只一座。那時候,每每跟人提起西班牙的風車,都總會換來一樣的反問:西班牙也有風車的嗎?時光流轉,我怎麼也沒想到,如今,香港的旅行團也會安排參觀那裡了。多年來,我把Consuegra納入我的私藏景點,想道可以保留那一抹寧靜。終究,也還是事與願違。畢竟,世界是愈來愈小了。只是,人們走過的土地更遠更寬廣,卻不一定更深入。

因為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那時候google map還未流行(也許還未發明?),網上資源也不普及,出門在異地旅行,本身就是一場冒險。好像是依著旅遊指南上的一句話,我們就摸索著,來到了馬德里一個大型公車站。擾攘了一輪,坐上了會停靠Consuegra的小巴士,我們就向未知出發。要知道,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我們的西班牙語也沒有好到聽得懂難聽的鄉下話,車子一直開,我們的心還是帶著忐忑不安,深怕錯過了下車點,就不知道會流落到什麼地方。不是害怕迷路,只是擔心本來就預算不多的旅費,怕要多付冤枉錢。人們說年輕的流浪,將來會成為一輩子的養份,我想,至少在訓練膽子和理財方面,還真是愈年輕開始愈好。

小巴士開了一個小時或更久,我們到站下車。當然也是經過一番擾攘,那些應該下車與不該下車的猶豫。我出奇地記得,下車後,在人群中,我們失了方向。最後是靠著城裡的鐘樓,比對了簡陋的地圖,從而確認了方向。愉快地邁著步子,也不知道是因為身邊的人,還是因為終於來到這片夢想之地,我們一鼓作氣地朝著上山的方向進發。

那是盛暑的西班牙。我們踏著石階,走上山去。走呀走,汗流浹背。年輕不會累。喘著氣,喝兩口水,又可以繼續走去。在山頭稍一回頭,才發現整個Consuegra城鎮,就在我們的腳下;那些橙紅色的磚瓦屋頂,在陽光下顯得光鮮耀目。陽光很猛烈,所有東西都蒙上一層光暈。我們喘著氣來到了山頂,看著山下,以為這就是我們的世界,平靜而美好。

無法記起到底走了多久,總算看到映入眼簾的第一座風車。


與風車生死搏鬥的愚癡


乾燥而炎熱的平原上,矗立著12座風車。記憶所及,好像有一座還是兩座風車是開放予遊人參觀的。奇怪每座風車都有名字,彷彿一座座的風車,本來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對了,每座風車的名字,聽說是按照著《堂吉訶德》的故事來命名的。也許你沒有認真讀過西班牙文學名著《堂吉訶德》,但至少你也許聽說過。那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名作,於騎士小說盛行的17世紀面世,然而那卻是一個反騎士小說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在一個沒有騎士的年代,主角堂吉訶德卻幻想自己是個騎士,展開了一場冒險之旅。他在拉曼查遇上了一座座矗立的風車,卻誤把風車當作是巨人,決意要打倒巨人。他無視同伴的勸阻,與「巨人」展開生死搏鬥,落得遍體鱗傷。他的行徑當然匪夷所思,故事以他從騎士幻想中清醒過來而終。關於這個故事,有人敬佩堂吉訶德對夢想的堅持和執著,有人笑對他的愚癡與執迷。或者,我們誰都沒有資格訕笑堂吉訶德。夢想本無罪,而真假又如此難辨。

因為《堂吉訶德》這個故事,因為那些矗立於拉曼查土壤上的風車,Consuegra因而成名。據說因為交通不便,所以到Consuegra遊覽的人,一般都喜歡自駕遊。我倒是慶幸我們是徒步從山腳走到這片乾旱的山頭,在彎曲的上坡道上,看著遠處雪白的風車,在西班牙盛暑的藍天下矗立幾個世紀,我們彷彿幻想到堂吉訶德當日遇見那些巨人的震撼。

西班牙盛暑的太陽很暴烈,藍天下連一片雲都沒有;還未走到風車座落處,我們先付費進去堡壘休息、乘涼。傳說建於12世紀的堡壘,1813年在戰事中摧毀,後來再獲得修建。堡壘用石材修建,非常堅固,老實說堡壘裡頭也沒有什麼好令人難忘的,不過倒不失為一個欣賞風景和乘涼的好地方!我們穿梭於一片片石牆細瓦之間,看白鴿在略略寬闊的石壁停歇繾綣。城堡再沒有起著保衛這個小城的作用,只是在涼快的石堡內,卻護蔭了受盡酷熱煎熬的人們。在堡壘休息夠了,就鼓起勇氣,再次走到狠毒的大太陽底下。

沿著車路走,偶爾閃避零星的車子與遊人。目標就是看看《堂吉訶德》朝思暮想要打敗的巨人。汗水掉了又蒸發,風車終於在望。果然,風車很巨型,在寬廣的山頭,彷彿在張牙舞爪般地嘲諷著堂吉訶德的愚癡。看資料,昔日有13座風車立於山頭,如今僅剩12座,雖然不是每一座都運作如常,但總算沒有被政府因為過時而清拆掉。其中有一座風車,開放來販賣紀念品,也開放予人參觀。高大的風車,圓圓的軀體內部,是一個難得的參觀體驗。以往,風車的擁有權,都是以父傳子形式世代相傳。如今,無需擁有權,只要走上狹窄的樓梯,你就可以看見風車的內部。風車塔裡面保留了昔日的陳設、結構,再輔以圖片說明風車的構造和用處。昔日風車利用風力的帶動,磨碎穀麥,而風車塔的窗戶,昔日是用來讓磨坊主人可以從這些窗戶上觀察風的變化,再對器材部份作出相應調節,不然有機會因為風太強而損壞整個風車結構;最壞的情況是因為過份的磨擦,生出火花,點燃了剛磨好的麵粉,而引發大火;風車如今安然存在,這些窗戶則讓遊人從高塔上欣賞到不一樣的美境。

我跟風車一一打過招呼,看著風車上的名字,彷彿就連繫上了感情。也許,在晚上,當山頭刮起奇詭的大風,這些風車就會活過來?回顧旅居西班牙的日子,我總會想起Consuegra這個地方。想要故地重遊,想重新拍過一批照片,但會擔心物是人非,會怕一車車喧鬧的遊客。Consuegra不大,在西班牙住久了,我後來才知道,如此一個小鎮,最有名的,除了因文學名著而揚名立萬的風車景色,原來還有每年一度,十月底的藏紅花節。藏紅花是西班牙最具特色的調味,煮西班牙海鮮飯一定會用上的天然食材,可為食物增添天然顏色和香氣。也許要再訪這個地方的話,我會挑這個節日吧?算是重新認識我所不知道的Consuegra。


給古城的情書


關於西班牙,旅人之間總愛問,你喜歡馬德里,還是巴塞隆拿,彷彿只要那麼一問一答之間,就會找到對頻道、能溝通的人。到過馬德里好幾次,我都沒有喜歡過馬德里。巴塞隆拿我是喜歡的,全因為整個城市充滿建築師高弟的怪奇建築。不過要說最愛,巴塞隆拿也上不到榜首。我只偏執地愛馬德里旁邊的薩拉曼卡古城 (Salamanca)。

一開始,我以為是我選擇了這個地方,後來我才明白,是這個地方選擇了我。我在西班牙的大小遊歷與故事,都在這古城裡開始。其實一開始,我不過覺得以整個西班牙來說,這個城市學費和生活費都相對便宜。又聽說那裡叫學生之城,有歐洲其中一所最古老的大學,西班牙語的發音也最好最清晰。又因為朋友的朋友推薦,就敲定了一間語言學校。我就是那樣誤打誤撞、順其自然選擇了這個地方的。當時的生活,除了上課,大部份的時間我們都在吃喝玩樂中度過。一邊玩一邊學習一種語言,這是最快樂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吧?

Salamanca 有分舊城區和新城區,舊城區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我最愛的,也就是這個舊城區。舊城區裡,有一個被譽為全西班牙最美麗的主廣場。Plaza Mayor ,就是主廣場的意思。我還沒有機會走訪全西班牙的主廣場,只是單以馬德里來說,其 Plaza Mayor ,呈三角形,有點小家子氣;不像Salamanca 的主廣場,四四方方,大氣一點,而且旁邊石柱都雕上西班牙顯赫一時的人物頭像,讓你閒坐著的時候,也不忘歷史。

這個廣場,幾乎是由小酒館與餐廳環抱著的。不下雨的時候,店主都把桌椅放到店前方,讓喜歡陽光的大家,一邊呷著冰凍啤酒,一邊日光浴。歐洲人大概都很喜歡日光浴,所以露天位置,倒是比坐在冷氣間喝啤酒要貴一點點。那一點點,是為了陽光與空氣,還有間中來討吃的鴿子。

陽光特別猛烈的日子,你會看見人們三五成群的坐在這些開揚的位置,又或是架著太陽眼鏡,坐在廣場中央的石椅上、英泥地上,或坐著,或半躺著,悠然自得地聊天、讀報、看書、沉思。大家都走得很慢。我想,那就是西班牙古城的生活節奏。

旅居的日子,我最喜歡就是在古城裡散步。


除了Plaza Mayor,還有這一個地方。其實也不算什麼私房不私房景點,它本來就是古城裡的名勝景點之一。Casa de Las Conchas (中文意思就是貝殼之家),於1493年開始建造,不過它五百多年前的用途,現在都變得無關痛癢。現在它是一所公共圖書館。

它的特徵,是外牆上一枚又一枚的貝殼石刻。陽光明媚的午後,在圖書館前走過,總會看見一組又一組的遊客,站在這貝殼屋外,用心聽著導遊的講解。我也曾經混在人群中,仔細聽著各國語言的講解。我也曾經擁有這裡的借書卡,佯裝自己會一直居住下去。

曾經在這裡翻著讀不懂的書籍,曾經在這裡認真地溫習,也曾經在這裡隨便消耗光陰。

圖書館內寬闊的木桌旁,有一小方窗戶;我坐在桌子前,心神卻飄遠了。幾隻灰鴿子突然在小窗前略過,我看著出神。

圖書館鋪的是木地板;館內有一道木樓梯,連接各樓層。人在木樓梯、木地板上走動,就會發出格支格支的聲音。除了這樣的老調,圖書館寧靜得出奇。我大概是習慣了香港圖書館的吵鬧,倒忘了圖書館合該是這樣安寧的。因為這樣的一個早上,我愛上了這個圖書館;大概沒有愛上它的藏書,而只是它那一道發出古老夢囈的木樓梯。

當香港政府紛紛擾擾地說著活化這活化那的時候,我就會想念在這個古老建築內,悠然度過的那一個寧靜的早晨。

後來,每隔幾年,我總會找機會再回去西班牙,再回去這個古城。有時候跟朋友一起,有時候就自己一個人。我走過薩拉曼卡古城內的石板路,那些我以為一輩子都會記著的路。我記得一些,我忘掉一些。不拿地圖,腳踏實地重遊回憶中的路徑。看著城裡,開了什麼新的店,又留下了哪一些我們曾經喜愛的舊店與酒館。

還有那個在古城外圍的長途巴士話。在那個車站,送別過不少人,流過不少眼淚。後來又後來,我才明白,最難過的,不是離別;而是離別之後,一個人走回家的路。

儘管那趟旅行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當時的我,甚至無法預想,在往後許多個覺得悲傷的日子,就是靠著那些曾經見過的藍天而撐了下來。我們不會再經歷一次相同的出走,我走過的路,和你們想要看的風光,也許也不盡相同。寫了好幾年旅遊稿件,那些遠方的,那些鄰近的;我就是無法好好寫一篇攻略。我總覺得,旅遊,其實是一件很個人、很私密的事,就像人生。

我們出走,然後就帶著各自的故事歸來,這樣最好不過。


(原文刊於2019年12月號Watch Critics名錶論壇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