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Thursday, June 25, 2020

秘魯深度遊:窮人進化島與神秘納斯卡線

香港人遊南美,時間有限,一般會先飛抵秘魯首都利馬,稍作停留,便會前往庫斯科,再往舉世聞名的馬丘比丘天空之城進發,成功打卡便繼續前往高原的的喀喀湖,繼而跨越國境,向鄰國玻利維亞天空之鏡進發,就此打發掉十多天假期。這些最著名的景點當然不能錯過,不因為其名氣,而是因為南美山山水水間獨有的魅力。不過除了這些星級景點,南美洲廣闊的大陸,又豈止這麼少值得細看的地方?有時間的話,不妨從首都利馬出發,沿著秘魯綿長的太平洋海岸線一路向南,遊覽背包客戲稱的「窮人進化島」,然後再去尋找荒漠上的神秘線條。


何謂「窮人進化島」?當然不是指窮人在島上會進化啦!位於南美洲厄瓜多爾(Ecuador)的加拉巴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生態環境獨特,達爾文遊歷後得到啟發,寫成了進化論,群島故而獲得「進化島」之美名。不過要參觀進化島並不便宜,行程也相對較長,於是遊歷進化島成為歐美不少旅客的憧憬旅遊目的地。沒有錢沒有時間怎麼辦?來來來,秘魯幫到你。先到秘魯的窮人進化島,體驗一下被海獅海鳥重重包圍的感覺!



乘風破浪,窮人進化島



筆者清晨從秘魯首都利馬出發,坐了幾小時車,來到一個叫Paracas的漁港。漁港很小,岸邊停泊著小漁船,岸上是不怕人的海鳥和大大隻的鵜鶘。在漁港稍息一晚,翌晨就可以出海到Ballestas Islands,即所謂的窮人版進化島。遊人在加拉巴戈斯群島有機會與海獅同浴,不過窮人版本就沒有這種心動時刻了,因為Ballestas Islands 是受保護的區域,雖然海獅處處,但只有特許的研究人員可以登島,遊人既無法登島,也不可以跳入大海暢泳。那麼窮人版進化島還有什麼吸引力?當然有,就十多二十塊錢美元,可以出海二小時,近距離欣賞秘魯海岸生態!


穿上救生衣,就乘風破浪出發!說「乘風破浪」沒有半點誇張,太平洋也一點不太平。風浪之大,頭髮完全不受控地在風中飛揚,醒目的話,最好就穿上連帽風衣,既可擋風,又可以預防頭頂一隻又一隻海鳥的「空投物資」!


海上之旅一開始,就有驚喜!遙遙岸上的乾旱山上,是一個巨型的「洋燭台」地標圖案!有人以為那就是納斯卡線(Nazca Lines);不要心急,這裡還不是觀察納斯卡神秘線條的地方!考古學家認為這個洋燭台的年份與納斯卡線不符,所以認為這個圖案與納斯卡線無關!不過這個圖案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還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那是昔日水手用來辨別方向用的,也有人說那是當地一種讓人吃後會產生幻覺的仙人掌,你又相信哪一個說法?



置身鳥糞戰爭場地



看完「洋燭台」,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海蝕洞,再前面就是白茫茫的石島。不要以為那是雪景,島上滿滿的全都是鳥糞!秘魯海鳥族群龐大,聚居島上,鳥糞長年累月地積在石頭上。早在印加時期,印加人已懂得鳥糞是很好的肥料;而一百多年前,買賣鳥糞作肥料是一門非常賺錢的生意,所以在南美國家之間,就曾經因為爭奪豐富的鳥糞資源,掀起有名的「鳥糞戰爭」。南美到處是豐富天然資源,只是筆者萬萬沒想到,連鳥糞也可以是寶物!


一如厄瓜多爾進化島多海獅,這裡也一樣,一隻隻海獅對船隻無畏無懼,船停在海上,海獅就會愈游愈近;游水游累了,就會笨拙地扭動肥大的軀體,爬上岩石,一邊日光浴,一邊引吭高歌!



神秘古文明,納斯卡線之謎



如果你像筆者一樣,為著世間一切不可解的古文明而著迷,你一定有聽說過納斯卡線!神秘的納斯卡線,散見於秘魯的高原沙漠地帶,沙漠綿延500平方公里,上面竟然分佈著八百多條縱橫交錯的直線,三百多個地畫,更有植物和動物圖案!考古學家認為,這些神秘的納斯卡線,是出自納斯卡文明,至於納斯卡人為什麼要建構這些大部份只可以從天上看見的神秘線條,則考古學家到現在仍然未有定案!有人說這些線條或與祭祀有關,有人說由於地處沙漠,這些巨型圖案和線條其實是用來指示地下水源!當然也有人相信,納斯卡線其實是與外星人溝通的密碼!


來到秘魯,不妨就花一天到這個沙漠小鎮,一探究竟神祕的納斯卡線吧!


坐車抵達Nazca的小型飛機場,果然是沙漠地帶,土地都是一片乾涸,太陽很猛烈,又沙塵滾滾。飛機場外是疏落的小店,賣賣明信片、廉價紀念品之類。走進機場,發現裡面人頭湧湧,原來是早上風太大,小型飛機無法起飛,要等風向改了,才可以陸續讓早上的乘客起飛。現場有幾間營運Nazca Lines觀賞團的航空公司,目測價錢都差不多。我們隨地勤職員先量體重、辦手續登記。


每架小型飛機可以坐6個乘客,加上正副機師,剛好8人。筆者之沒有乘坐過小型飛機,原來每次飛行都需要先計算乘客的體重,安排體重差不多的坐在同一排;體重最重的人士要坐最前,體重最輕的要坐近機尾位置,這樣才可以平衡飛機。我個子矮小,獲安排坐在小型飛機最後排。


在飛機上坐好,帶上耳機,旅程正式開始。原來飛機師也是導遊,我們一飛沖天之際,機師會隨著飛行方向轉變而介紹窗外景色。我們一時扭頭往左看,一時看向右邊,還要低頭比對獲一開始獲派發的地圖(關於地面的主要圖案),頭和眼睛都非常忙碌,更不要說小型飛機的不穩定性,令人帶來一陣陣目眩。會暈機浪的朋友,現場也設有一個瞭望塔,可以從高處欣賞兩個納斯卡地畫。



向天空招手的圓眼人



納斯卡線的形成方法,據說圖案是以大石為標示,先移除表層深色的石塊來製定邊界,再移除圖案內部的石頭,把多餘的石頭沿邊界堆砌,使圖案突出。至於納斯卡線為什麼能保存至今?據說是因為沙漠地帶氣候乾旱,沒有雨水洗刷,當地又人跡罕至,所以一直都沒有受到天然或人為破壞。30年代被考古學家發現後,才逐漸為人所認識,及至1994年,那些地畫更被列入世界遺產。


在飛機上看著那些抽象圖案和線條,有猴子、蜘蛛、巨鳥、蜂鳥、樹木,至於最令筆者一見難忘的,就是一個有一雙渾圓大眼的人型圖案,你說像外星人呢還是太空人?不知是因為天氣關係,還是因為隔著飛機玻璃窗往外看,地面上的圖案其實沒有想像中清晰;飛行的速度也略快,有時候還沒來得及舉機拍攝,飛機就轉到了另一邊去。但是那個圓眼人型圖案,卻莫名深印筆者腦海,還彷彿有那麼一刻,看見他在隱隱對我們招手,非常詭異。






Friday, June 5, 2020

旅行後,帶著問號回家

每次出發去旅行的時候,我們收拾行李,也同時把我們對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偏見和既定認知,打包進行李箱。嗯,到緬甸仰光要看大金寺要上茶室喝奶茶;到曼德勒看世界最大經書在烏本木橋看日落;到蒲甘看日出看熱氣球看佛塔;緬甸人都很好很單純;緬甸氣溫很炎熱又沙塵滾滾;緬甸冬季不下雨⋯⋯嗯,我也帶著這些既定認知上路。

然後,一路走來,我納悶,這就是我所想要看見的緬甸嗎?在遊客區被當成是會行走的鈔票;在路邊便宜的鐵皮食店被當成是當地人;在擦肩而過後被當成是人家的救贖;在永遠無法記住的名字之間,走過一座又一座佛塔,朝拜一個又一個佛像。在赤腳走過大地之時,我祈求找到佛像眉宇間的安穩,卻遍尋不獲。後來我卻在大象身上,觸摸到那份沉實的美好。



曼德勒的好與不好


有些旅人說,時間不充裕,就跳過曼德勒吧。曼德勒是個大城,也因為靠近中國邊界,非常多內地旅行團或生意人前往。不喜歡喧鬧,曼德勒,去不得。於是我也有過一瞬間的猶豫。轉念一想,曼德勒的好與不好,我都想親眼看看,不想人云亦云。

固都圖佛塔(Kuthodaw Pagoda)主佛塔被 729 座白色佛塔包圍,拜訪當天,正好陽光充沛,白色佛塔帶著純淨的感覺。聽說這裡收藏了世界上最大的經書「三藏經」,我也想來開開眼界。走呀走,沒有看見一本大經書,到底世上最大的經書在哪裡?我怎麼會看走了眼?啊,原來因為「書」不是以書的形象呈現。每個白色佛塔都安放了「一頁」石刻的經文,由於看不懂緬文,我一度以為那不過是普通石碑,原來那就是「世界最大的書」,一頁頁打開在我面前,而我卻讀不懂。在佛塔間散步,遇上賣花的小男孩,無論幫他買花還是請他吃糖,他都不笑,只機械式地賣花。我心頭一酸。同一個地方,一座又一座白色佛塔,也是當地心拍攝婚照和畢業照的勝地。

瑞南多寺院 (Shwenandaw Monastery),又稱金色宮殿僧院,前身是曼德勒皇宮建築,其中一任皇帝過身後,把空間改為寺院。瑞南多寺院遊人眾多,其中一個原因是二次大戰過後,它是唯一能夠倖存下來的皇室建築,而宮殿的其餘部份都燒毀了。現今留存下來的瑞南多寺院 ,其實有點殘舊了,不過在那裡還是可以細心欣賞緬甸傳統的木雕。我到達的時候天色有點暗,寺院裡也是暗暗的,由於那時候也接近閉館時間,遊人特別多,我也就沒有逗留太久。坐在院子裡邊穿回鞋子邊看著眼前的遊人:一班又一班遊客不斷,大都是內地客,興高采烈地聊天,沒耐性看寺院的,很快就走到寺院外的小販攤殺價購買紀念品⋯⋯緬甸人似乎都習慣了這種場面。

曼德勒是大城,又是賣緬甸玉的市場,難免內地客眾多。重點景點當然被遊客攻陷。那天午後,我赤著腳喘著氣走上樓梯,走向那個在曼德勒山上的寺廟,聽說那兒的日落很美。佛寺牆上貼著用中文寫上的標語,提示遊客保持安靜。不過,寫是白寫了。遊客一批又一批,吵得人心煩。不要以為大家那麼熱衷拜佛不介意爬樓梯,實情是從山腰開通了電梯,把遊客直接送達。大概只有時間很多的自由行旅客,才會願意赤著腳走樓梯。我萬萬沒有預期在看日落的路上,會遇上這樣的對話。話不多的長者,問我從哪裡來。我說,香港。大家沉默片刻,他突然拋下一句:democracy, I like. 表示了加油支持,然後手一揚,又繼續埋頭工作。他的工作是用機器打磨木頭,磨成唸珠,串成鍊。到底那是他的工作,還是他人生中修練的功課?而我最後終究沒有被日落震懾,卻被山上那個工作中的長者說話打動。


出家


緬甸人大都信奉佛教,更有說男性信徒一生人要出家一次,時間長短倒是沒有所謂。出家是一件隆重的事,出家儀式亦然。我來到蒲甘(Bagan)tuk tuk車時,竟然有幸遇上出家的隊伍,當然要下車細看。

tuk tuk司機用簡單英語解釋,出家儀式所費巨大,沒有錢的人會舉行集體出家,至於富人則會自行舉辦。其實只要一看那個浩浩蕩蕩的隊伍,就可以猜到當中一定花上不少錢。我遇上的應該是一個富家小孩要出家的隊伍,tuk tuk車司機看著隊伍,向我指出哪些是同行的親友,那個是出家的主角。大家都盛裝出席,馬匹、大象、白牛,無不裝飾艷麗,有些大象上面坐了盛裝的孩童,有些白牛拖著小卡車,載著長輩,隊伍更多的是伴隨著走路的人,大概是負責出家儀式的工作人員和親朋戚友。一路上都是聲浪很大的奏樂,大概是表示隆重和喜慶吧?

隊伍會一直走,去到一個早搭好的大帳篷位置,據說那裡就是其中一個進行儀式的地方。附近甚至已經安排了筵席,tuk tuk司機問我要不要進去吃一下,我嫌喜慶的音樂太吵,趕緊離開了。

很難想像,在一個貧窮的國度,民眾願意花大錢去進行出家儀式。有錢的沒錢的,最少一生人一次(可多次出家及還俗);有人說,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孩子儲蓄,為的就是將來參與出家儀式的花費。我抗拒形式化,也不明白,出家,為什麼要大鑼大鼓去宣揚,而那甚至不是一輩子的出家。每個民族每個儀式背後,當中都有一定的意義,我希望下一次再到緬甸的時候,能夠有機會了解更多。


大象的愛


去年底編排緬甸旅遊的行程,在看佛塔之餘,其實更想參觀一個大象養老營。大象養老營為於格勞(Kalaw),我繞了一點路,才把行程收編進去,也終究是不枉此行。緬甸的伐木業曾經一度非常盛行,當中會用上不少的大象去搬運木材;隨著緬甸政府政策的改變,不少大象都面臨失業。本來大象在伐木業裡的待遇就不見得很好,更不要說那些負責面向遊客表演或者負責接載遊客觀光的大象,所吃的苦頭也就不足為外人道。於是Green Hill Valley (GHV)這個大象退休養老營就應運而生。GHV的創辦人曾經在國營的木材公司與大象一起工作,再加上一位經驗老到的獸醫,成為這個組織的骨幹。他們三人創辦了Green Hill Valley,除了希望照顧失業又再無工作能力的年老大象,同時也希望藉著這個機會,向本地人和外國遊客分享資訊,起教育作用。

我在網上讀到Green Hill Valley的資料,很有興趣親身去看看。給他們發了電郵,很快就得到回覆。東南亞有很多大象營,收取遊客金錢讓遊客嘗試騎大象(大象背上縛上了椅子,長年累月下來,往往傷痕纍纍),而Green Hill Valley並不是這一種類型的大象營,所以電郵上有很清晰表明,他們不以騎大象作招徠,不過來參觀的人仍然可以與大象作親密接觸,例如餵飼大象或替大象洗澡等。如果適合,再安排報名。

參觀費用一點不便宜,大半天收費100美元,包午餐和乾淨食水。由於位置在山谷之中,安排接送的話,額外需要多付10美元。或許很多人會因為收費而卻步,因為100美元這個價錢在緬甸甚至整個東南亞,都足夠入住好的酒店,或者吃很多大餐了(路邊餐大概十多港元,百多港元在餐廳可以吃很好的緬餐)。我事前查看了一些評論,而且在這個組織的網頁及來回的電郵聯絡中,感覺良好,於是也就報了名。

早上來到Green Hill Valley的所在地,暖身活動當然是先由介紹中心和大象的情況說起。中心收養了八頭大象,說收養,不如說幫忙照顧,因為大象會在早上由象伕領到中心,與遊客見面,大吃大喝,洗澡,接受獸醫檢查等,到午後就回歸森林,過自己的生活。八頭大象,年齡各異,共通點都是年紀很大,其中一頭例外,因為牠是孤兒。

中心有專人負責預備新鮮食物給大象,例如南瓜、一些帶大量水份的植物根莖等等,大象身形龐大,好像怎麼吃都吃不夠。問到食物的來源,負責帶領我們參觀的職員說,部份是自己種植,部份是向附近的農民購買。養育大象所費不菲,單是食量就已經很驚人;此外還有必要的醫藥開支、人工支出等,而這個大象退休營並沒有得到緬甸政府的任何資助,全靠開放給遊客參觀獲得收入。

象伕很多時從小就開始接觸大象及與大象工作,因為通常他們的父輩都是象伕;從前大象受到不人道對待,如今,有機會來到這裡過退休生活,算是老有所依。而象伕一家也在這裡一起生活和工作,形成了一個不用勞疫大象也可以成就的產業鍊。

來大象營參觀,最少二人成行,需要預約,中心也需要視乎參觀人數去安排;而隨著季節變化,來到大象營的參觀活動也會有所不同;例如我來到時,是緬甸的冬天,中心才會安排遊客幫忙替大象洗澡;如果是夏天的話,天氣太炎熱,就不會安排遊客幫忙這個活動,因為怕大象承受不住高溫暴曬。

我想大部份有點年紀的香港人,對於大象的記憶,都來自荔園的那頭大象。那是我小時候的記憶,總是記得大象的臭味,還有牠會拉下很大的一球球的糞便。來到緬甸這個大象退休養老營,我這個城市人終於有機會親親大象。一個工作人員不斷破開新鮮的蔬果,然後向我們示範怎樣餵飼大象。每頭大象個性不同,習慣也不同,最年長的那一隻大象,大概因為體力問題,我們會把食物直接放到牠的口中,至於其他大象,就由放到象鼻子開始。大象的鼻子,皮膚又硬又粗糙,要形容粗硬程度,我會說比起百歲老人的手,還要粗糙很多倍。儘管年紀已大,鼻子仍然非常強而有力,每一次用長鼻捲起食物,象鼻的力量,都切實傳到我們的手中。有些食物不好餵,要直接放到大象的口裡,每次大象口一張,都會把我們的手也吃進去。溫熱的體溫,厚實的力度,我們就是如此被大象需要著、需索著。在這些肌膚接觸之中,我好像忽然明白,動物果然有治癒人心的能力。

之後我們走到園內另一個區域,工作人員向我們示範平日會怎樣幫大象檢查足部健康,還有參觀獸醫的辦公室等等。接下來是另一個親親大象的好機會,就是跳進河裡幫大象洗澡。中心先給了我們用作替換的褲子,吩咐我們把自己的褲子換掉。如果個子不高,最好帶條泳褲穿在裡面吧,因為泡到河裡一定會弄濕。工作人員把我們分成兩組人,每組負責替一隻大象洗澡。大象來到河中間,就會用個舒服的姿勢坐下/蹲下(下半身泡在水裏看不到),然後我們每人獲分派一個天然的刷子,用河水替大象洗刷皮膚。原來大象的皮膚很容易滋生寄生蟲,所以都要替牠們好好洗刷。我負責洗刷的大象,似乎很享受被人刷背,竟然還一邊洗澡,一邊放屁(還是拉屎呢?只感到突然飄來的臭味,而大象近屁股位置,水裡出現一個又一個氣泡)。藉著替大象洗澡的過程,我們才發現大象頭頂的毛髮原來非常堅硬,是一個有趣的發現呢。

大象食量驚人,有入自然有出,糞便會如何處置呢?原來大象的糞便,經過處理後,還可以用來做紙呢!其實也不用奇怪,大象日常以蔬菜為主食,纖維豐富,自然是造紙的好材料。一張張大象糞便造成的紙,在太陽下曬乾後,就可以用來做筆記本等手工藝品。

豐富的午餐過後,喜歡的話可以閒逛附帶的紀念品店,可以在園內閒逛,也可以繼續餵飼大象。工作人員鼓勵我們盡情地餵,他們已經準備好源源不絕的食物呢!負責接待我們這一組遊客的員工,知道我來自香港後,興奮的說他最喜歡的就是周星馳了。我沒想到緬甸人除了李小龍和成龍,還會認識周星馳。不知道我們的無厘頭文化和笑點,如何翻譯成緬甸文呢?他說最喜歡周星馳的電影,因為那些浮誇的舉止,能夠讓人發笑。他再補充,緬甸人生活刻苦,需要喜劇調劑生活。我在緬甸的日子不長,不知道周星馳到底紅到什麼程度?

我們帶著固有的想法旅遊緬甸,消費緬甸。我本來以為我會見到這些和那些,可以這樣又可以那樣,甚至也想好了每日行程;最後,一趟旅程下來,我卻覺得我比出發前更不了解緬甸。關於貧窮。關於昂山素姬之於緬甸人民。我們帶著偏見出發,然後卻帶著問號歸來。

(原文刊於2020年5月號 Watch Critics 名錶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