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Monday, October 12, 2020

不如我哋用西班牙文做訪問


 2020年過了大半,繼續過著無法外遊的日子。不過人只要肯嘗試,無論在哪裡,天天都可以是驚喜和學習,天天都是新旅程。


說的是這次 freelance 替明報寫的一篇副刊稿,整個流程對我來說都是一件新鮮事:事前構想訪問的內容、與餐廳的安排溝通,與編輯、攝影師的協調,當天的訪問和拍攝,選照片、寫稿、校對、fact check,都是一個新體驗新嘗試。

而世事往往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受訪者提議這個訪問用西班牙語來進行,而不是用英語。如果你聽過一班西班牙人聊天,你就會知道他們說話根本是子彈速度!不過受訪者擁有多年教授西班牙語經驗,他用比較慢的語速去遷就我的西班牙語程度,訪問順利完成!

關於受訪者的西班牙語學校資料,還有美味的Spanish tapas在哪裡吃,在內文都可以找到相關資訊:

Friday, September 18, 2020

2020是整頓人生的一年

2020是整頓人生的一年。 


賦閒在家,就把自己blogger網站內的文章重新整理,也學著加入小工具,把網頁悄悄整修。

也學著加入google adsense 。

對於科技白痴,要做這樣子的網站維護,說難,其實也不算難,就需要耐性和爬各種文章。當然也得放下平日工作上的挑剔,先將就將就一下,學好了再說。


找到個很實用的網站,網主簡直在無私分享,我也在這裡推薦一下:網站架設白痴都看過來好了

Friday, September 11, 2020

老爺和你吹:南美風情畫(下)

拉丁美洲的生命力,我總覺得,從他們的手工藝品最能反映出來。最喜歡那種色彩繽紛,只要見到,就會覺得快樂。

人生,即使苦不堪言,也還是應該要記起,當中小眉小眼的美麗。



老爺和你吹:南美風情畫(上)

被稱為「南美達人」實在不好意思呢,我只是一個「回憶收集師」😊

武漢肺炎下,也不知道何時可以再出門旅遊了。我深愛的拉丁美洲更是疫情嚴峻的地區。

但願一切安好。







Monday, September 7, 2020

跟著達爾文去旅行

加拉巴哥斯群島 (Galapagos Islands),如果你不是大自然愛好者又熟悉南美洲景點,你未必對這個地名有印象,不過達爾文的大名你一定聽說過吧。從南美洲厄瓜多爾(Ecuador)坐飛機,大約一個多兩個小時就可以來到加拉巴哥斯群島。由於達爾文曾經乘坐小獵犬號來到加拉巴哥斯群島進行研究考察,對於島上獨特的地質,還有植物與動物按生長環境而作出的輕微轉變很感興趣,從而得到重大啟發,最後寫成了存世之作: 《物種起源》。因為達爾文的大名,加拉巴哥斯群島從此被後來的旅行者簡稱為「進化島」。


山長水遠的「最後一分鐘優惠」


想要跟著達爾文去旅行,最需要的是金錢和時間。遊客可以從厄瓜多爾的首都基多(Quito)或瓜阿基爾(Guayaquil)乘坐飛機到進化島。山長水又遠,所以遊客一般會預早半年至一年,計劃及預付行程。逗留的時間,短則四五天,長則以星期計。費用方面,豐斂由人,不過再便宜,整個旅程下來,預算最少一般也要兩三萬港幣。我當日整個南美旅程為時逾月,安排上富彈性,所以我是瞄準旅行社的last minute offer去制定我在厄瓜多爾的整個行程的。來到基多第一件事,就是找價錢、行程合心意的進化島last minute offer。皇天不負有心人,給我遇上了只需要一千多美元的八天七夜遊輪行程。

加拉巴哥斯群島是由多個島嶼組成,機場卻只有兩個(分別在兩個主島),我從首都基多坐飛機到加拉巴哥斯群島的巴爾特拉島(Isla Baltra),在機場會合來接機的當地旅行社職員,旅程正式展開。遊覽加拉巴哥斯群島,方法有二:有些旅客會以一兩座主島為基地,每天參加不同的一天遊,前往不同的島嶼遊覽或參加浮潛,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可以住在陸上的旅館,餐飲選擇較多,時間安排比較靈活,至於缺點就是每天都得浪費時間在來回主島的船程上。至於另一個方法,就是全程乘坐遊輪,由於船隻會在晚上開航,這樣就可以省掉了白天的航行時間,至於缺點就是每天必須要吃暈浪丸,而且食物的選擇相對較少。至於船艙大小、船上的各種配套設施,當然就視乎你所付出的價錢了。大型遊輪一般價錢較貴,但相對舒適,不過可載人數高達百人,每天花在排隊上下船的時間可不少,變相縮短了在島上參觀的時間。至於小型遊輪或遊艇等,僅可載16人,船艙很小,但上下船的時間不會太長,跟船員和團友的相處也更親近,當然價格也比較親民。我就是選擇了這種小郵輪的行程。遊輪的行程,一般是上午吃過早餐後便上岸參觀或進行浮潛,之後再回到船上吃午餐。同時間船會繼續航行,下午的行程是繼續參觀不同的島嶼或浮潛。


海鬣蜥、海獅與象龜


其實每間旅行社安排的行程都大同小異(因為有固定航線),但由於每個島嶼的生態各有不 同,遊客最需要決定的是自己想要看什麼樣的風景呢?喜歡行山欣賞地貌的,或是喜歡潛水、看動物的?我雖然不會游泳,但就挑了行程上比較多浮潛項目的行程,因為可以見到的動物較多,也有機會參觀當地一個最古老的「郵局」。每艘前往加拉巴哥斯群島的遊艇,都有獲政府批准的固定航道與行程,船公司不可以擅自更改。而由於加拉巴哥斯群島已名列世界遺產,同時亦是國家公園,遊客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得跟著合資格的導遊或自然學者同遊,同時也要遵守進化島上的守則,例如不可以擅自帶走島上的動植物,與動物相遇要保持兩米距離,不可以觸摸野生動物等。

不管你是遊輪乘客,還是以島嶼為基地自行安排周邊遊的人士,聖克魯茲島(Isla Santa Cruz)基本上都是你第一個進化島的體驗場。那裡既有加拉巴哥斯群島最大的城市Puerto Ayora,有豐富的觀光設施, 更有著名的達爾文研究站。在這個達爾文研究站,遊客可以了解到象龜的保育史,也可以近距離觀察這種從遠古走到現代,展現物種進化、適者生存的活化石。而在市集大街上閒晃,四處都會見到在享受日光浴的海鬣蜥,還有完全不怕人的海獅、鹈鶘等,守在魚市場上等候慷慨的魚販分享漁獲。對於動物或魚類認識不深的,可以在紀念品店找找相關的圖鑑,增長知識。做好了準備,往後幾天的行程,就再沒有城市的氣息。


旅行的意義


隨後的行程,就是每天穿梭於不同的島嶼和水域。不熟水性如我,根本沒有想過自己第一天就已經要穿上救生衣,心懷畏懼與猶豫,跳進茫茫大海;沒有想到第一次跳進海裡,就遇到據說難得一見的海龜,就在身邊游過。或者那是上天為了鼓勵勇敢的前行者的一種獎勵?想起卡謬曾經寫道:What gives value to travel is fear. It is the fact that, at a certain moment, when we are so far from our own country … we are seized by a vague fear, and an instinctive desire to go back to the protection of old habits ……

在加拉巴哥斯群島,我們每天都在上山下海,遇上過在散步的象龜、藍腳鰹鳥(等來等去等不到牠跳聞名的求偶舞,只好放棄)、紅腳鰹鳥;每天跳到大海裡,與海獅或海鬣蜥同游(當然少不了數不盡的海魚),行程尾聲,我們已經發展到對海獅見慣不怪,見到海鬣蜥、魔鬼魚也不再特別興奮。是看太多了,哈!我們還參觀了Floreana島上一個建於1793年的郵局。所謂的郵局其實就是一個大木桶,遠航船的船員把要投寄的信件放到桶中,寄望下一艘停靠的船上,會有船員幫忙順道把信捎到目的地。那是郵政不發達的年代,人們發揮守望相助精神的年代。如今旅人都會延續這個古老的飄信傳統,在木桶留下自己的明信片,把木桶內屬於自己國家的明信片帶回居住地寄出。我最終沒有收到自己留下的明信片,但是關於進化島的回憶,卻漂洋過海跟著我的行李回到香港。也終於親身證實到,Galapagos Islands,果然不負「海陸空生物的天堂」的美名!


(原文刊於Ming Watch 明錶雜誌,2020年8月號)







Sunday, July 26, 2020

在哥倫比亞被爛鬼石頭迷惑住

旅行之於我,是數不清的偶然和澎湃的好奇心串連起來的。

唸高中的時候,閱報讀到亞馬遜熱帶雨林裡,有種蝴蝶長著透明的翅膀,於是有想要去看看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心願。因為喜歡一個西班牙導演,於是跑到西班牙去看鬥牛。因為聽到過神聖的印加傳說,於是想要到秘魯看看天空之城。因為聽說澳門跟葡萄牙長很像,於是又興起跑一趟葡萄牙,去印證一下。因為達爾文,於是想要去厄瓜多爾的進化島。因為有朋友在老撾工作,於是興起又跑去看看微笑的佛像。因為聽說過馬雅曆法與末日傳說,所以跑到墨西哥去一探究竟。

有時候,我會為了一些風景,繞很遠的路。例如哥倫比亞的聖阿古斯丁(San Agustín),因為看到過一幀石雕照片,我就決定,到達哥倫比亞之後,再山長水遠,也要去聖阿古斯丁看一下。

那些失落的古文明,總是讓我著迷。聖阿古斯丁迷住我的,就是那些人形石雕。樣子明明看起來就很卡通化,眼睛圓圓的,微笑的嘴巴裡露出像吸血鬼一樣的尖牙,可愛到不行;照片裡,狀況保存良好得像是新建的雕像,讓我不禁懷疑,是世人精製的假文物嘛?

聖阿古斯丁考古公園,位於威拉省(Huila)聖阿古斯丁(San Agustín)鎮,是一個大型考古區,公園裡收藏著拉丁美洲最大型的宗教遺跡與巨石雕塑,被考古學家認為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墓地。至於聖阿古斯丁文明,據說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不過這個文明為何突然消失,就成為後世的一個謎了。或者這個謎還會需要很多很多年和很多的人力物力才可以解開,因為直至現時為止,還有大部份遺跡未被發掘出來呢。


從殖民遺風白城走進山巒起伏處


聖阿古斯丁鎮有點遠,到哥倫比亞旅遊,也不是人人願意長途拔涉去看巨石雕塑。我由波哥大出發,邊玩邊停,終於來到一個叫Popayán的城市,作為中轉休息站,稍為休息一晚才再上路。Popayán這個充滿殖民地遺風的小城,又有「白城」之稱,因為那裡的建築物外牆都漆上雪一樣的白色。Popayán建於1537年,當年要來往哥倫比亞Cartagena與厄瓜多爾的基多,Popayán就是最重要的中停站。這裡氣候溫和,吸引到附近省份的有錢人來定居。自17世紀起,教堂、學校等相繼落成,是小城的輝煌時期。可惜1983年小城被地震摧毀,如今所見的白城,保留著殖民地遺風,卻再看不出地震的痕跡。

Popayán雖然美麗,附近山頭卻聽說是毒販和游擊隊隱藏之地。再者,白城並非我的目的地,休息夠了,我早上來到公車站,買了票就往聖阿古斯丁鎮出發。如果由波哥大直接往聖阿古斯丁出發,單單車程就要十到十二小時,視乎路況而定;所以一般時間不多的旅客,就只能放棄聖阿古斯丁了。我從Popayán出發,車在九曲十三彎的山路上飛快奔馳,路況也著實不佳,還有當地婦女不適嘔吐起來。這樣子的車程,到達聖阿古斯丁鎮,已是五個多小時後的事。我沒有住在鎮上,而是挑了間在山野間的旅館,有小花園,雖然與市鎮有一點距離,卻能走一段小斜路就能去到聖阿古斯丁考古公園。

來到聖阿古斯丁,不少人都會把握機會,去試試騎馬。只要跟入住的旅館說好,議好價錢就可以了。有些人會騎馬在附近的山頭賞景,更多的人會騎馬去考古區參觀。我所有的騎馬經驗,都在幾次旅行間發生,由於不常騎馬,每一次都好像新的體驗一樣。這一段騎馬走往考古區的路線很輕鬆,除了太陽比較猛烈,沒有什麼難度(唯一的難度可能就是要跟你的馬溝通好,不要讓牠作弄你),沒有騎馬經驗的人士也可以放心參與。

由於聖阿古斯丁比較偏遠,一般人都只會前後逗留約三天。於是行程規劃一般就會安排半天用來騎馬,參觀幾個重要的考古地區,如:El Tablón、 La Chaquira、 Purutal 和La Pelota。 再用半天去參觀聖阿古斯丁的主要考古公園及博物館。另外通常會安排參加一天導覽團,由小貨車接載,往再偏僻一點的Alto de los Idoles及Alto de las Piedras進發。


騎馬探索隱世秘境


有時間的話,我一般先安排自己參觀博物館,才再參觀其他地方,好多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等。當然,這亦是由於在南美旅遊多次,知道很多所謂的導遊,其實職責主要是把參觀者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想要聽故事或了解得比較深入,都不容易(當然還有語言障礙)。不過來到聖阿古斯丁,天氣非常炎熱,旅館主人推薦把騎馬參觀考古區的半天行程安排在上午,馬兒和人都會比較不辛苦,到下午才往博物館及考古公園參觀。

一如既往,南美比較偏僻的景區,我都沒有遇上亞洲客。跟幾個素有騎馬經驗的歐洲女生,組織了小隊,跟著馬伕,就出發在山野間行走。來到El Tablón,我們停在一個小房子前,沒有氣派的外觀,就不過用西班牙語寫著Casa Museo,地方不大,你就把它當作是民宅博物館吧。走進去,在庭園就可以見到文物隨便陳列著。那些文物據說是在附近的山頭的墳墓發掘出來的。由於沒有指示牌,文物的數量也不算很多,所以我們也沒有停留很久。石雕很高,其中一尊人像,樣子溫和,竟然戴上鼻環,還精緻地刻上層層的頸飾和手鐲。至於同場的其他人像,外觀雖然帶著喜感,但卻都吡牙裂嘴。

至於 La Chaquira,一定是看那個幾百年來都留在原址不動的石刻。因為刻在巨大岩石上而沒有被偷走或搬到別處展覽,石刻上的人像圖案,彷彿是為了守護這片土地這個山頭而存在。要看這個石刻,先要走下一條長長的樓梯;後天加建的這條長樓梯,彷彿把人由現代連接到古代;又聽說,最原始的路徑,本來是連接住兩個陡斜的山頭,古人得以攀山越嶺,甚至去到山谷另一頭的Alto de las Piedras。走下長長的樓梯,就會看見岩石上刻著一個舉高雙手的男人,圓渾的鼻子,厚大的嘴唇,渾圓而具大的雙眼。舉高雙手是投降,還是預備敬拜?記載的是怎樣一個故事?暫時還是個謎。至於這個石刻的風格,跟聖阿古斯丁其他地區發掘到的巨石雕刻並不一樣,卡通感減輕了,也沒有吡牙裂嘴。這個石刻附近,還有最少兩個石刻,不過岩石上長滿青苔,加上雜草漫生,現場可能還隱藏著不少原始石刻呢!

至於El Purutal和La Pelota其實距離很近。El Purutal與之前參觀的El Tablón相似,都是在露天的地方,加上簡陋的帳篷,陳列著數尊從附近運來的石雕。現場有一尊看似是貓頭鷹的鳥類石雕,牠的嘴和腳緊抓著一條蛇。可惜現場沒有文字介紹,或者詳情仍然有待考究?

從El Purutal走到La Pelota,草坪上長著古老的林木。在樹幹上用刀破開一道道裂縫,流出來的汁液,竟然就是聖阿古斯丁文化裡,用來把石像染色的天然顏料。我在不同的地方旅行,有顏色而顏色保存良好的古代石雕,倒是不多見。在La Pelota,就可以見到了。La Pelota是一個墓穴遺址,現場有兩個結構一樣的墳墓,陳列著染有天然色彩的石雕。其實我們也不太確定,為什麼只有La Pelota的石雕才染有天然的黃、紅、黑色顏料,而在其他聖阿古斯丁地區卻見不到?而這些雕像又代表什麼?是墓穴守護神?是祭司?是惡鬼?

參觀完畢,我們策馬回歸。途中馬伕還介紹自己也擁有一個小小咖啡園,他沒有說明,但我猜如果我們有興趣,是可以付費參觀吧?不過哥倫比亞咖啡園,我在別處參觀過了,而且餘下的半天,我還想要瀏覽博物館和考古公園,所以交還馬匹,稍事休息之後,我就從旅館徒步到有石雕森林之稱的聖阿古斯丁考古公園去。


帶著特製「護照」遊走石雕森林


考古公園的入場門票,是一本設計精緻、有燙金印刷的「護照」。這樣設計別緻的「護照」,我在哥倫比亞的「失落之城」也收到過。「護照」裡面有簡介那個地方的歷史,有預留位置讓你在上面蓋章。可惜石雕森林裡雖然有護林員看守站,但卻沒有蓋章的地方,也不知道印章是遺失了,還是印章還沒有弄好?

購買好門票,無論如何都要花時間走走博物館。博物館就在公園入口。就像大部份拉丁美洲的博物館,館內的展板或陳設,總會有丁點失修,我有職業病,看見展板有錯字缺字,都好想把它糾正過來。展館不大,走一圈,了解一下這個有三千多年歷史的聖阿古斯丁文化,它的發掘過程,欣賞一下部份文物等等。儘管考古學家對這個文化暫時仍然所知不詳,不過博物館的環境涼快,絕對可以讓人愉快學習啊。

參觀完博物館,跳出涼快的舒適圈,就是時候到聖阿古斯丁石雕森林接受猛烈陽光的洗禮。那天幾乎萬里無雲,還好我有太陽帽和防曬霜。這個聖阿古斯丁最重要的考古公園,佔地龐大,除了原址發現的石雕,也搜羅了從其他地方收集回來的聖阿古斯丁石雕,狀態非常良好,據說有超過130件。我當然沒有傻得慢慢數算核實巨石雕像的數量,因為我很快就在石雕森林中的林蔭步道,被一個個石雕迷惑住。

是,我是必須用「迷惑」這個字,彷彿每個石像都有能力去把人留住。在石雕森林遇上造型各異的巨石雕像,我無法想像聖阿古斯丁人花了人生中多長的時間去打造石雕,而這些石雕對他們又有什麼作用?我也很想要知道,為什麼人形石雕,大都帶著笑容,但又同時露出如吸血鬼或野獸一樣的獠牙?
林蔭步道全程大概800米,不長但有點迂迴,又由於在樹林的陰影下行走,稍稍緩和了暑熱,害我把時間都拋諸腦後。當發覺時間流逝得比想像中快,我才急急離開林蔭步道,往考古公園的其他區域進發。考古公園除了這個石雕森林、博物館(又稱Mesita D),還有Mesita A, B和C。這些Mesita,就是指一群群的石雕。每個mesita,都有十多個石雕像,守著墓園。

石雕有的長得像人,有的長得像不同的動物或爬蟲類;石雕的眼睛大都又圓又精靈(而現今的哥倫比亞人眼睛同樣又圓又大)。每個石雕都有不同的姿勢,有的持有武器、有的在捉蛇,有的手提著嬰兒。單單欣賞造型各有奇趣的石像,就足夠消磨半天的時間。

聖阿古斯丁考古遺址在公元1350年左右被廢棄,並在18、19世紀重新被世人發現,可惜大部份墳墓的陪葬品都被搶劫一空。 風化侵蝕、地震和人為的干預,令到不少石板流失,墓穴內的陳設亦被搞亂,不過幸好原有的建築結構仍然完好保存著。聖阿古斯丁的巨石雕刻和建築精髓,就在這些考古遺跡中保存下來。早期的考古公園於1931年落成,終於名正言順地保護著這些獨一無二的祭祀場地,更在1995年,成功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爛鬼石頭是記憶與遺忘的拔河



為了令我的尋石記更圓滿,我當然不會錯過需要用上一天(活動行程來回大概六、七小時),坐車到更遠的地方去探索。一如全球所有的旅行團,來到戲肉的兩個古蹟公園前,當地的導遊都會順道讓你在不同的景點停靠十來分鐘,需要上洗手間的上洗手間,需要購物的購物。這一次我們就在Magdalena河流域稍息,之後就參觀了一間蔗糖小工廠。一路輾轉,我們才終於來到Alto de los Idolos。來這裡,同樣要帶上前一天的精美「護照」,作為進場門票。Alto de los Idolos位於山脊,我們來到,卻彷彿在走上小斜坡後,就來到一大片遼闊的草坪;這正好突顯了人類為了建造墓碑及墳墓,而改變了自然地形。而來到Alto de los Idolos,除了享受一片自然美景,當然不得不看那一塊高21呎的巨型石雕。每個遊人都會從俗地在巨型石雕前留影。石雕帶著笑容,彷彿對世間一切都見慣不怪。至於午餐後來到的Alto de las Piedras,佔地不算大,陳列著三個墳墓;當中最有名的一個石雕以人頭置著人頭/獸頭的姿勢呈現,剎是奇怪。我不是考古學家,也沒有人類學的背景,更痛恨自己歷史科成績太爛、記性太差。不過面對眼前一個又一個考古遺跡,卻總是看得津津有味。

有時候,難免會有人戲謔,你旅行都看些什麼?就看那些爛鬼石頭、爛銅爛鐵?香港人因為工作壓力大,於是很喜歡旅行。由於旅行是為了放鬆,所以總是離不開食、玩、買。沒有疫情之前,我當然也會有食、玩、買式短途充電,就為了放鬆一下。不過,當我山長水又遠的跑到世界另一頭,我想要追求的,就是放空。放空之後,讓旅途上接觸到的、學到的,填飽我的求知欲;而那些爛鬼石頭,歷經幾百、幾千年的風吹雨打,縱然至今仍帶著許多未知,卻是考古學與人類歷史文明的瑰寶,因為它們標誌著的,不單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生榮死哀,它也同時是人類記憶與遺忘之間的一場拔河;石頭彷彿代表著前世的記憶,靠著考古學家,我們才得以看見被時光隱去的前塵。


(原文刊於2020年7月號Watch Critics 名錶論壇雜誌)







Thursday, June 25, 2020

秘魯深度遊:窮人進化島與神秘納斯卡線

香港人遊南美,時間有限,一般會先飛抵秘魯首都利馬,稍作停留,便會前往庫斯科,再往舉世聞名的馬丘比丘天空之城進發,成功打卡便繼續前往高原的的喀喀湖,繼而跨越國境,向鄰國玻利維亞天空之鏡進發,就此打發掉十多天假期。這些最著名的景點當然不能錯過,不因為其名氣,而是因為南美山山水水間獨有的魅力。不過除了這些星級景點,南美洲廣闊的大陸,又豈止這麼少值得細看的地方?有時間的話,不妨從首都利馬出發,沿著秘魯綿長的太平洋海岸線一路向南,遊覽背包客戲稱的「窮人進化島」,然後再去尋找荒漠上的神秘線條。


何謂「窮人進化島」?當然不是指窮人在島上會進化啦!位於南美洲厄瓜多爾(Ecuador)的加拉巴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生態環境獨特,達爾文遊歷後得到啟發,寫成了進化論,群島故而獲得「進化島」之美名。不過要參觀進化島並不便宜,行程也相對較長,於是遊歷進化島成為歐美不少旅客的憧憬旅遊目的地。沒有錢沒有時間怎麼辦?來來來,秘魯幫到你。先到秘魯的窮人進化島,體驗一下被海獅海鳥重重包圍的感覺!



乘風破浪,窮人進化島



筆者清晨從秘魯首都利馬出發,坐了幾小時車,來到一個叫Paracas的漁港。漁港很小,岸邊停泊著小漁船,岸上是不怕人的海鳥和大大隻的鵜鶘。在漁港稍息一晚,翌晨就可以出海到Ballestas Islands,即所謂的窮人版進化島。遊人在加拉巴戈斯群島有機會與海獅同浴,不過窮人版本就沒有這種心動時刻了,因為Ballestas Islands 是受保護的區域,雖然海獅處處,但只有特許的研究人員可以登島,遊人既無法登島,也不可以跳入大海暢泳。那麼窮人版進化島還有什麼吸引力?當然有,就十多二十塊錢美元,可以出海二小時,近距離欣賞秘魯海岸生態!


穿上救生衣,就乘風破浪出發!說「乘風破浪」沒有半點誇張,太平洋也一點不太平。風浪之大,頭髮完全不受控地在風中飛揚,醒目的話,最好就穿上連帽風衣,既可擋風,又可以預防頭頂一隻又一隻海鳥的「空投物資」!


海上之旅一開始,就有驚喜!遙遙岸上的乾旱山上,是一個巨型的「洋燭台」地標圖案!有人以為那就是納斯卡線(Nazca Lines);不要心急,這裡還不是觀察納斯卡神秘線條的地方!考古學家認為這個洋燭台的年份與納斯卡線不符,所以認為這個圖案與納斯卡線無關!不過這個圖案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還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那是昔日水手用來辨別方向用的,也有人說那是當地一種讓人吃後會產生幻覺的仙人掌,你又相信哪一個說法?



置身鳥糞戰爭場地



看完「洋燭台」,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海蝕洞,再前面就是白茫茫的石島。不要以為那是雪景,島上滿滿的全都是鳥糞!秘魯海鳥族群龐大,聚居島上,鳥糞長年累月地積在石頭上。早在印加時期,印加人已懂得鳥糞是很好的肥料;而一百多年前,買賣鳥糞作肥料是一門非常賺錢的生意,所以在南美國家之間,就曾經因為爭奪豐富的鳥糞資源,掀起有名的「鳥糞戰爭」。南美到處是豐富天然資源,只是筆者萬萬沒想到,連鳥糞也可以是寶物!


一如厄瓜多爾進化島多海獅,這裡也一樣,一隻隻海獅對船隻無畏無懼,船停在海上,海獅就會愈游愈近;游水游累了,就會笨拙地扭動肥大的軀體,爬上岩石,一邊日光浴,一邊引吭高歌!



神秘古文明,納斯卡線之謎



如果你像筆者一樣,為著世間一切不可解的古文明而著迷,你一定有聽說過納斯卡線!神秘的納斯卡線,散見於秘魯的高原沙漠地帶,沙漠綿延500平方公里,上面竟然分佈著八百多條縱橫交錯的直線,三百多個地畫,更有植物和動物圖案!考古學家認為,這些神秘的納斯卡線,是出自納斯卡文明,至於納斯卡人為什麼要建構這些大部份只可以從天上看見的神秘線條,則考古學家到現在仍然未有定案!有人說這些線條或與祭祀有關,有人說由於地處沙漠,這些巨型圖案和線條其實是用來指示地下水源!當然也有人相信,納斯卡線其實是與外星人溝通的密碼!


來到秘魯,不妨就花一天到這個沙漠小鎮,一探究竟神祕的納斯卡線吧!


坐車抵達Nazca的小型飛機場,果然是沙漠地帶,土地都是一片乾涸,太陽很猛烈,又沙塵滾滾。飛機場外是疏落的小店,賣賣明信片、廉價紀念品之類。走進機場,發現裡面人頭湧湧,原來是早上風太大,小型飛機無法起飛,要等風向改了,才可以陸續讓早上的乘客起飛。現場有幾間營運Nazca Lines觀賞團的航空公司,目測價錢都差不多。我們隨地勤職員先量體重、辦手續登記。


每架小型飛機可以坐6個乘客,加上正副機師,剛好8人。筆者之沒有乘坐過小型飛機,原來每次飛行都需要先計算乘客的體重,安排體重差不多的坐在同一排;體重最重的人士要坐最前,體重最輕的要坐近機尾位置,這樣才可以平衡飛機。我個子矮小,獲安排坐在小型飛機最後排。


在飛機上坐好,帶上耳機,旅程正式開始。原來飛機師也是導遊,我們一飛沖天之際,機師會隨著飛行方向轉變而介紹窗外景色。我們一時扭頭往左看,一時看向右邊,還要低頭比對獲一開始獲派發的地圖(關於地面的主要圖案),頭和眼睛都非常忙碌,更不要說小型飛機的不穩定性,令人帶來一陣陣目眩。會暈機浪的朋友,現場也設有一個瞭望塔,可以從高處欣賞兩個納斯卡地畫。



向天空招手的圓眼人



納斯卡線的形成方法,據說圖案是以大石為標示,先移除表層深色的石塊來製定邊界,再移除圖案內部的石頭,把多餘的石頭沿邊界堆砌,使圖案突出。至於納斯卡線為什麼能保存至今?據說是因為沙漠地帶氣候乾旱,沒有雨水洗刷,當地又人跡罕至,所以一直都沒有受到天然或人為破壞。30年代被考古學家發現後,才逐漸為人所認識,及至1994年,那些地畫更被列入世界遺產。


在飛機上看著那些抽象圖案和線條,有猴子、蜘蛛、巨鳥、蜂鳥、樹木,至於最令筆者一見難忘的,就是一個有一雙渾圓大眼的人型圖案,你說像外星人呢還是太空人?不知是因為天氣關係,還是因為隔著飛機玻璃窗往外看,地面上的圖案其實沒有想像中清晰;飛行的速度也略快,有時候還沒來得及舉機拍攝,飛機就轉到了另一邊去。但是那個圓眼人型圖案,卻莫名深印筆者腦海,還彷彿有那麼一刻,看見他在隱隱對我們招手,非常詭異。